張勇
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院皮膚科,山東淄博 256400
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過敏性紫癜、結節性紅斑、變應性血管炎都是下肢血管性皮膚病的具體表現類型,變態反應是導致下肢血管性皮膚病出現的主要原因[1]。西醫對于下肢血管性皮膚病的治療主要選擇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由于該病難以徹底治愈,病情容易多次反復,因而需要較長治療時間,西藥長期使用后容易出現多種不良反應,患者依從度差[2]。當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利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下肢血管性皮膚病,取得了良好效果[3]。該研究具體對比2015年5月—2017年5月該院收治的80例下肢血管性皮膚病患者接受單純西醫治療與聯合中醫治療的不同效果,現報道如下。
于2015年5月—2017年5月之間選取80例該院收治的下肢血管性皮膚病參與該次研究。隨機平分后觀察組患者中包括26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年齡平均為(38.2±6.3)歲,變應性血管炎7例,過敏性紫癜12例,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11例,結節性紅斑10例;對照組患者中包括24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年齡平均為(38.5±6.1)歲,變應性血管炎8例,過敏性紫癜11例,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10例,結節性紅斑11例。兩組基本資料中各項內容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對比研究。
對照組僅接受西醫治療,在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溶入150 mg美能注射液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治療1次/d。另外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服用1次/d潑尼松,劑量為40 mg/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治療之外聯合中醫治療,基礎藥方包括四妙湯和五根湯,其中四妙湯的藥方組成為:生苡仁 30 g,黃柏 10 g,川牛膝 10 g,蒼術 10 g;五根湯藥方組成為:紫草根30 g,白茅根30 g,瓜蔞根15 g,板藍根15 g,茜草根10 g。另外根據患者癥狀進行加減,對于氣血不足的患者添加雞血藤、當歸、黃芪、熟地;瘀滯偏盛的患者添加王不留行、澤蘭、穿山甲、丹參;熱毒偏盛患者添加板藍根、生地、紫草、赤芍、忍冬藤、丹皮、牛蒡子;濕邪偏盛的患者添加木瓜、冬瓜皮、防己、茯苓皮。患者據癥取材后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d,服用1劑/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周。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除,皮損全部消失,皮膚顏色、外觀恢復正常;好轉:患者癥狀基本緩解,皮膚消退超過60%;無效:患者癥狀改善不明顯,與治療前差異不大,皮膚消退面積不足60%。總有效率為治愈率和好轉率之和。比較兩組治療后下肢水腫、肝功能升高、血糖升高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復發情況。
通過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n(%)]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接受西醫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7.50%,結果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效果對照[n(%)]
觀察組治療后有1例患者出現肝功能輕微升高,有1例患者出現輕微下肢水腫,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治療后有2例患者出現肝功能輕微升高,有1例患者出現血糖升高,有1例患者出現輕微下肢水腫,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出現復發的患者有2例,復發率為5.00%;對照組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出現復發的患者有7例,復發率為17.50%,結果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管性皮膚病是出現在皮膚下血管的疾病,下肢比較多發,常見的類型包括色素性紫癜性皮膚病、過敏性紫癜、結節性紅斑、變應性血管炎[4]。當前臨床還沒有完全明確血管性皮膚病的發病機制,考慮聯系機體變態反應,常規西醫治療不良反應明顯,治療安全性無法保證,由于病情反復發作,患者由于擔心不良反應加重病情,因而可能拒絕用藥,從而無法保證臨床治療效果[5]。中醫認為下肢血管性皮膚病具體可以分為濕熱下注、瘀阻經脈、淤血留滯、氣血不足幾種證型,治療中選擇四妙湯和五根湯作為基礎藥方,同時根據患者具體證型進行適當加減,比如將清熱、活血化瘀類藥物加入到四妙湯基礎方中,能夠明顯改善濕熱下注證型患者的臨床癥狀[6]。
該研究對照組下肢血管性皮膚病患者僅接受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中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聯合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較單一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77.50%更高(P<0.05);觀察組治療結束后復發率為5.00%,較對照組復發率17.50%明顯更低(P<0.05);觀察組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下肢血管性皮膚病能夠更明顯消除皮損,減少復發,同時不會出現明顯影響治療的不良反應,安全性有保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