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顯揚 盧戈
中國智能設備制造商小米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在海外上市,據英國《金融時報》16日報道,小米已經任命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牽頭完成在紐交所或香港聯交所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有評論認為,小米此舉或許會帶動更多中國科技企業在海外上市。
“阿里之后最大科技IPO”
《金融時報》稱,小米的首次公開募股可能是自阿里巴巴2014年在紐交所上市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高科技公司IPO。2014年9月,阿里在紐交所上市,籌資額約250億美元,被稱為“史上最大”IPO。彭博社稱,小米此次選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牽頭此次股票發售,瑞信和德意志銀行也入圍小米的IPO。路透社透露出的名單還包括中信里昂證券。如果最終選擇在香港上市,小米將成為香港聯交所按市值計第六大公司。目前,小米公司以及各投資銀行均尚未對IPO一事做出回應。
小米公司的估值從2010年開始到2014年的四年間每年都在成倍上漲。2010年小米估值為2.5億美元,四年后暴增為450億美元,2017年底估值已達1000億美元,今年初更有業內人士喊出“2000億美元”的天價估值。對此,一些分析師表示懷疑,《金融時報》稱,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小米尤其要面對來自華為、OPPO和vivo等國內對手的競爭。
中國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1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米選擇年內上市是一個好的時間點,因為小米在經歷過兩年的業績低潮后,2017年表現為逆勢上升,正被業界廣泛看好,因此他個人認為目前業內傳言的小米IPO是可靠的。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小米的體量已經逼近國內白馬股格力電器,而且小米公司創立時間比較短,表現出更為高速的成長性,而成長性正是資本市場所最為看重的。
互聯網企業紛赴美上市
據復興資本去年12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證券市場共有160起IPO,共融資356億美元,其中有15起來自中國企業,多為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如納斯達克上市的奢侈品電商寺庫、互聯網金融公司和信貸,紐交所上市的趣店、搜狗、拍拍貸、融360等。
路透社援引瑞士信貸的股權資本市場承銷負責人的話稱,外界預期未來幾年可能公開上市的中國科技企業總市值大概為5000億美元以上。《金融時報》稱,2017年開始的各種現象顯示,中國科技企業正開啟新一輪IPO“超級周期”,這一浪潮將持續至少2-3年。
目前騰訊與阿里巴巴估值合計約1萬億美元。百度、京東、美團和滴滴等上市及未上市公司,估值加起來有2000億美元左右。《金融時報》認為,中國正在興起的一些趨勢正開始塑造未來全球科技的格局。
紐約香港爭當落腳點
去年,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及谷歌五大科技股的股價上漲幅度高于領跑市場的科技股板塊平均增長水平。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這表明在全球經濟溫和復蘇時代,代表新業態和技術進步的科技股成為市場資本最主要的去向。
紐交所一直是熱門科技企業IPO的聚集地,香港是其重要競爭對手。路透社稱,香港投行人士預期未來兩年將有一連串內地科技企業的IPO涌入,總市值將達5000億美元。如果預計成真,香港在科技股IPO市場將挑戰紐交所的龍頭地位。
但路透社同時表示很多企業仍會選擇赴紐約上市,紐約股市接受雙重股權結構,這對許多科技企業很有吸引力。香港此前由于不接受雙重股權結構致使阿里2014年選擇在紐交所上市。去年12月,香港聯交所宣布將容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及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在主板上市,以確保香港市場維持競爭力。但《金融時報》表示,從小米設想的IPO規模來看,較大的紐交所才是更合乎邏輯的落腳點。▲
環球時報20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