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常劍鈞是廣西戲劇的杰出代表,透過其戲劇創作,可以看出常劍鈞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同時,又兼具著對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傳承。以常劍鈞的戲劇為例,可以看出當下廣西戲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常劍鈞;民族尋根;廣西戲劇
常劍鈞是廣西戲劇的杰出代表,被稱為“鄉土劇作家”,壯劇《歌王》、《瓦氏夫人》,彩調劇《哪嗬咿嗬嗨》,話劇《老街》等都堪稱廣西戲劇創作的經典。在這些劇作中,常劍鈞多取材于廣西本土,展現廣西兒女的風采,同時又兼具中華民族的大情懷,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仔細品味這些戲劇作品,就可以看出這位廣西戲劇領跑者身上的“民族小情結”與“中華大情懷”。
一、民族身份的認同
民族和故鄉往往是小說家創作的土壤,戲劇也是如此。常劍鈞是仫佬族劇作家,但他沒有狹隘地只寫仫佬族,相反,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及文化風貌反而成了其創作的重要來源。
《哪嗬咿嗬嗨》是常劍鈞戲劇歷史劇的經典。該劇取材于桂林,講述了一個戲劇班子多年的生命歷史,在那戰火紛紛的時代,他們如何歷經磨難,又堅持苦苦追尋。桂林,廣西的幾大代表城市之一,既有抗戰時期的桂林戰役的風采,也孕育了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八桂名人。此外,這個城市還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在廣西區外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取材桂林,彰顯了常劍鈞對桂林的鐘愛,也意味著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瓦氏夫人》講述了瓦氏夫人這一女性,帶領壯家子弟奔赴他鄉,歷經千難萬險抗擊日寇的故事。該劇影響巨大,瓦氏夫人也是繼劉三姐之后,廣西戲劇又一典型的女性形象。常劍鈞選擇瓦氏夫人進行創作,彰顯了他對壯族文化的認同。
而真正把壯、瑤兩個民族融合在一部作品當屬《天上戀曲》,瑤族啞女藍玉玲為尋找自己的哥哥,來到壯家大寨,無依無靠的她,被壯族盲人老爹收留,以聾啞盲為創作對象,展現了當地的民俗、民風和民情,體現了原汁原味的壯瑤一家親。
二、中華文化的傳承
在廣西以及廣西外,還有一大群體是不可忽視的,漢族。經過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以漢族為主的漢文化,這些被遺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如果說書寫廣西,體現了常劍鈞對民族文化的“小情結”,那么凸顯中華民族品格,則彰顯了常劍鈞對中華文化的“大情懷”。
《歌王》中十萬漢軍南下,要征服駱越王國,浩浩蕩蕩的平南郡,在常劍鈞筆下,最后的安排是化干戈為玉帛,兩國聯姻,由對抗走向融合。和其他壯劇一樣,《歌王》中夾雜了多種多樣的歌唱形式,“銅鼓敲,蛙神響”,開場第一句就把壯族特有的銅鼓文化展示給大家。紅水河流域的壯家人,幾乎人人都有銅鼓,人人都會銅鼓,在劇中,銅鼓可以發出雷鳴般的鼓聲,那鼓聲配合十萬漢軍的腳步聲和馬蹄聲,氣勢如虹,給觀眾巨大的舞臺震撼。該劇通過兩族人民由戰爭走向和諧,表達了自身對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希望,這無意彰顯這中華民族優秀的品質。
面對倭寇的侵襲,壯家兒女在瓦氏夫人的帶領下,奔赴他鄉,不僅面臨倭寇的殘忍與冷酷,還要面臨山川的險峻與巍峨。正如文中莫古的疑問一樣,為什么要舍棄眼前的安穩,跋山涉水的去打仗。古人有云:居安思危。如果不去抗倭,不但鄰居的土地和子民被倭寇占領,倭寇勢力會在戰爭中壯大,進而侵犯壯鄉的土地。當面臨侵犯,面臨亡國滅族的危機時,中華兒女也會拿起武器,這不僅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好和平,還彰顯了華夏子孫的自強不屈。
三、機遇與挑戰
科技的發達以及大型劇場的建立,為常劍鈞的戲劇創作及表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一方面為廣西戲劇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把廣西從邊緣向中心靠攏。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常劍鈞的戲劇創作從一開始就堅持為人民創作的導向,他也被稱為鄉土劇作家。高新的信息技術、發達的交通網絡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為常劍鈞及廣西戲劇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另一方面,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或者倡導語言,全國都在普遍推廣,而廣西戲劇的語言又以白話、桂柳話為主,對比常劍鈞的劇本創作和戲劇演出,劇本中普通話的表述在演出時變成了地方方言,甚至在不同地區演出的方言又不一樣。我們在為表演者的語言點贊時,有一個現象也值得深思:普通話和地方方言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是否單純地從觀眾的接受心理去考慮,除了語言方面的障礙,其他方面比如服裝、舞臺效果等,這些方面面臨的沖擊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又引人深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