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蕾
[摘要]當前,一些地區的農民物質上的富裕與自身群眾文化素質的狀況越來越不相適應,如果不迅速提高他們的群眾文化素質,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理想觀,不注意物質生活與人的素質同步提高、經濟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富裕起來的農民就會陷入迷茫,就會產生許多消極現象。本文對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宣傳的對策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管理;對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如何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宣傳工作,幫助農民樹立新的生活理念是當前群眾文化工作部門的重要任務。
一、針對農村群眾現狀,大力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宣傳工作
(一)營造良好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政策環境。制定、完善和落實群眾文化管理政策。一是要認真落實有關群眾文化管理機構、專業群眾文化團體等的人事政策,盡快完成定編、定崗工作,恢復鄉鎮群眾文化館(站),設專人負責并落實待遇;二是要制定和落實群眾文化投入政策,比如制定地方性群眾文化事業費財政支出比例,并隨財政收人增長而同步增長的政策。
(二)發揮農民的主體創造作用。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這是大家一致的觀點。關鍵是農民怎樣才能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真正主體。2007年,湖南農民自己組織模特隊參加湖南電視臺的文藝晚會,隊員們的演出服和道具都是來自田野的植物,非常有創意。并以此為突破口,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宣傳工作。
2008年4月24日上午,陜西省民間藝術劇院的17人鼓樂演出團,與數萬名華人一起,見證和參與了奧運圣火在澳大利亞堪培拉的傳遞,兩次用震天的鑼鼓聲向澳大利亞人民傳遞國人對奧運的期盼。2008年7月5日上午,陜西安塞腰鼓在國內奧運火炬傳遞儀式上大顯身手,安塞腰鼓是農民自娛自樂的活動,已有2000年歷史。其動作豪邁粗獷、剛勁奔放,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二、廣開思路。積極開展農村群眾文化宣傳活動
(一)利用民間傳統群眾文化節日開展宣傳活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時常和傳統文化節日密切相關,除日常的自娛自樂的群眾文化活動外,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清明歌會”、“重陽歌會”、“百獅會”等民間傳統群眾文化節日,都會把群眾文化活動推向一個高潮。
(二)利用當地民風民俗開展群眾文化宣傳活動。民風民俗是億萬人民千年的生活創造和智慧結晶,具有很深的情感意義,包含著久遠的民族個性。隨著時光流逝,我們保留下來的民風民俗逐漸減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們會大規模卷土重來,并且具有了新的含義,讓我們重新體驗一種“回老家”的感覺。如陜西作為一個群眾文化大省,其主要的體現一個是歷史傳統群眾文化博大精深,成為中國歷史傳統群眾文化脈源;一個是民俗傳承群眾文化歷史悠久,猶如一個老井,充滿著神奇和魅力,伴隨著先民從歷史中走來,成為中國民間群眾文化遺產寶庫一宗珍貴財富。
(三)扶持“鄉土藝術家”開展群眾文化宣傳活動。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應由農民唱主角,應培養更多的農民藝術家,把鄉土藝術發揚光大,這樣才能使農村群眾文化永葆活力。鄉土群眾文化藝術的繁榮,無疑能填補社會轉型期城鄉群眾文化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空白。如民族民間群眾文化底蘊深厚,一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鄉土藝術家”長期活躍在農村群眾文化舞臺上,形成了群眾文化格局。每逢傳統節日,使農村變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在“政府引導、群眾主導、社會輔導”的宣傳思路指導下,群眾文化管理部門要扶持“鄉土藝術家”,每年都要舉辦“民族民間藝術大賽”,內容有表演、新唱、民間絕技等,這樣會形成濃厚的農村群眾文化氛圍,鑄成群眾文化長廊。
(四)培育多元化的農村小康群眾文化主體。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創造群眾文化的最佳陣地,是一切社會形式憑依的最基本的建筑單元。湖北省竹溪縣把一些先富裕起來,對群眾文化知識有較強追求,又具有群眾文化藝術特長的農民家庭選定為“小康群眾文化戶”,給他們贈送圖書、報刊、影碟、健身器材等各種文體用品,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同時,把獨具當地特色的“民歌”、“戲曲唱腔”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組織村民自娛自樂,傳承和弘揚地域群眾文化。村民們閑暇時,或自發到“民歌樓”對歌吟唱,或到民歌“小康群眾文化戶”家中參加民歌演唱賽等活動。據介紹,通過“小康群眾文化戶”引導村民讀書、讀報,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娛活動,既能滿足村民求知、求樂的愿望,也有助于改善村風、民風,增強農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針對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群眾文化工作部門必須做好宣傳工作,進而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