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婷
[摘要]比賽作為一種技能的比拼,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吹捧,彈鋼琴的想要通過鋼琴比賽來證明自己的鋼琴水平;唱歌的想要通過歌唱比賽來衡量自己的歌唱實力,喜劇表演者也想要通過喜劇比賽來證明自己的搞笑能力,貌似比賽已經成為了衡量人的綜合實力的唯一渠道。那么這種比賽真的有意義嗎?本文通過分析現在流行的各種電視音樂比賽,來看當今社會的比賽現狀。
[關鍵詞]當今社會;比賽;實力;唱歌;意義
隨著社會上各種音樂類比賽的興起,如CCTV電視歌唱大賽,以及《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越來越多的人去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因為只要能夠在這種大型比賽中嶄露頭角,就有可能圓了自己的明星夢,從而成為明星。所以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明星夢”,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參加這種比賽,貌似這些比賽已經成為了“造星”工具。
比賽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去提升自己,這種比賽是真正意義上水平的較量,得到名次的人也會真正覺得自豪和驕傲。但是現在很多比賽越來越商業化,選手參賽的初衷再也不是證明自己的實力,很多人都想通過比賽,看能不能一炮走紅,從而圓了自己的“明星夢”。就是這種功利心,導致比賽中越來越多的不公平現象出現,比賽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我是歌手》這個節目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很多已經過了氣的歌手,通過參加這個節目讓自己二度走紅,其中不乏唱得很棒、很有實力的歌手。在觀眾看來,能參加這個節目的歌手都是敢于挑戰自己的,因為他們自身具有一定的實力,并敢于在全國觀眾面前跟別的歌手一決高下,這種勇氣是很值得學習的。但是這也是過氣明星想讓自己重新回到大眾視線的一種方法,如果只是靠出專輯或者是發行歌曲來博眼球,現在的明星太多了,估計沒有觀眾會注意到他們。通過參加比賽來推銷自己,不乏是一種很好的自我營銷模式。
《我是歌手》第一季很精彩,冠軍得主也是實至名歸。隨著后面幾季的播出,很多觀眾發現,真正唱得好的歌手反而沒有獲得第一名,這就是現在社會比賽的一種弊端。
《中國好聲音》也是一個非常火的歌唱比賽節目,基本上得到第一名的歌手現在都很火,從節目本身來看,導師背對著歌手,根本就不認識參賽的選手,而且導師轉身基本上都是被演唱者的歌聲所打動,所以剛開始看這個節目的時候,觀眾會覺得特別公平、公正。但是到了第二季、第三季的時候,很多唱得好的參賽歌手沒有導師為其轉身,那些唱功平平的人反而有導師轉身,到最后的終極比賽,第一名得主基本上都是原先不被注意的歌手,這背后存在著什么,觀眾不得而知。
現在很多大型比賽我們可以通過電視或網絡觀看到,所以選手的水平如何,觀眾一眼就能夠知道,但是比賽結果往往出乎意料,作為觀眾,大家都很明白是怎么回事。
李云迪,相信很多人都認識,中國年輕的鋼琴家,他就是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一步一步證明自己。李云迪是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的金獎得主,這使他成為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七十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金獎獲得者,以及第一個獲得金獎的中國人。毋庸置疑,這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事情,他確實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大家的認可。這也使得他一舉成名。筆者相信,李云迪在參加比賽之前并沒有想要成名的想法,他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最終,成為了一個很有才華的鋼琴家。
比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而不能帶有任何利益目的去參加比賽。我們可以通過比賽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不能為了贏得比賽而不擇手段,現在的社會講求公平、公正、公開,如果連公平和公正都做不到,那么社會秩序就會越來越混亂。
如今,由于網絡的流行和發展,越來越多負面信息鋪天蓋地涌現出來,幕后“黑手”也越來越多,所以導致現在的比賽失去了公開、公平原則。
每個人參加比賽的目的,都是想取得一個好成績,希望每個參加比賽的人都能夠為了得到這個好成績去努力拼搏,不要忘記參加比賽的初衷是什么。
希望以后的比賽是純潔透明的,不要讓利益蒙蔽了越來越多人的雙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