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釗如
[摘要]元雜劇與道教之間有著極深的淵源,作為元雜劇重要組成部分的神仙道化劇彌漫著濃郁的道教意蘊。馬致遠被視為元代神仙道化劇開山之祖,故而其神仙道化劇具有很深的全真教思想烙印。
[關鍵詞]全真教;馬致遠;神仙道話劇
元代,我國古代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被蒙族統治者所摧毀,長期不舉行科舉,地位低下彷徨而又苦悶的士人們無法用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念來寬慰自己。全真教迎合了知識分子不滿與社會現實不愿屈服于元朝統治者的消極抵抗心理。這對于境遇悲慘的知識分子們來說,就是找尋到了精神寄托和政治避難所。
隨著金元之交全真教士丘處機受到成吉思汗賞識,全真教由此被統治階層所接受,全真教成為天下道教蔚然大宗。在此社會環境下,知識分子們紛紛人教并且利用自己的文學才能結合全真教宗教思想進行創作。文人主要通過將神仙信仰和濟世度人這兩種道教基本教義相結合來寫劇。全真教對神仙道化劇的影響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人物形象上、語言風格上、創作模式上以及神仙道化劇中明顯的禁欲主義和厭世情節。馬致遠,一生抑郁不得志。這便導致了他獨特的文人性格:一方面懷著滿腹牢騷希望入仕施展抱負;另一方面卻又宣稱看破世俗名利,以隱士自居,與清風明月為伴向往淡雅的園林生活,試圖在道教中尋求解脫。在其創作的神仙道化劇中“傳道度人、點化精怪、隱居修真”成為主要創作題材。
馬致遠一生共留下十三部雜劇,完整保留至今的僅有七部,其中便有四部神仙道化劇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既是元代神仙道化劇的開山之祖,又是成就最高的作家。賈仲明曾評價他“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頗為中肯。在繁盛的元代文學長河中能獲“馬神仙”之美名,可見其神仙道化劇影響之大。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集中表現了全真教的思想內容。全真教創立者王重陽及信徒多是亡宋亡金失意的文人,他們對于人生的悲劇性命運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力,道教的生命倫理理論最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全真教的生命倫理主要表現為對塵世生命的悲觀認識以及求道長生的不斷追求。為了勸誡世人人道,不論是南宗五祖之一的張伯端還是北宗的王重陽都曾有過相似理論來論證人生的虛無。在這種情況下,馬致遠創作神仙道化劇便充斥著人生虛無、人生如夢的感嘆,而馬致遠本身獨有的文人才情又使得這種感嘆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詩意和哲理。抑郁不得志的馬致遠借全真教故事作為創作題材,在雜劇中借神仙之手讓癡迷紅塵者進入夢中領略欲望人生并在逆境中醒悟。這實際上就是全真教“大夢求道”思想的文學化。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從這里我們就能夠了解到道教自始至終都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融。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以道教神仙人物為中心來創作,將自己在全真教思想精髓中看到的理想社會和理想人生與神仙人物和民間傳說相糅合,具有獨特的文人氣質和濃郁的宗教色彩。而對這些仙真人物的介紹也是以道教傳說為基本依據的。馬致遠四部神仙道化劇分別為:《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邯鄲道省悟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這些神仙道話劇中,《黃粱夢》、《岳陽樓》、《任風子》具體細節雖有些出入,大體上卻是按照全真教傳承順序而作,即:鐘離權傳教于呂洞賓,呂洞賓傳教于王重陽,王重陽傳教于馬丹陽編撰而成。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馬致遠的創作都是有據可依的,如《黃粱夢》的主要人物鐘離權,呂洞賓都是全真教名士,而《黃粱夢》的文學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傳奇《枕中記》。馬致遠以此為藍本,結合道教中諸多關于呂洞賓的神仙傳說創作稱神仙道話劇《黃粱夢》。
這些道教神仙故事,要求人們擺脫親情在內的一切情欲羈絆阻礙,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主張回避現實社會的矛盾轉而在山林隱逸中尋求自我安慰的最佳方式。這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是在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狀態下退而尋求“獨善其身”的自我麻痹自我陶醉。另一方面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學而優則仕”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進行了否定與質疑,主張尋求個人自我的突破與解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