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昕



[摘要]電影《美女與野獸》的插曲《貝兒之歌》(Belle)是一首標題性的室內樂作品,該作品選材于法國傳統民間音樂,作曲家通過在創作中使用鄉村音樂回旋結構、法國民間舞曲節奏、“洛可可風格”音樂元素、法國文字詞匯等要素,使樂曲整體風格呈現出18世紀初期法國音樂的特征,這些充滿“法式”風情的音樂要素同時也在電影的背景環境營造、人物塑造及劇情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功效。
[關鍵詞]電影;室內樂;法國音樂;洛可可;功效
《美女與野獸》是美國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奇幻電影,該電影由比爾·康頓執導,艾瑪·沃特森、丹·史蒂文斯、盧克·伊萬斯等聯袂主演,于2017年3月17日在美國、中國等地同步上映,電影根據迪士尼1991年同名動畫電影改編,講述了少女貝兒為解救父親而與受詛咒化為野獸的王子朝夕相處,最終用真愛戰勝魔法的故事。動畫電影中的音樂皆由美國作曲家艾倫·曼肯譜曲,霍華德·阿什曼和蒂姆·萊斯填詞,而其中的插曲《貝兒之歌》(Belle)更獲得了第64屆奧斯卡最佳歌曲提名的殊榮,在這次上映的真人版電影中,迪土尼公司再次邀請原動畫電影音樂的主創團隊對《美女與野獸》中的配樂進行改編與創作,力圖為觀眾打造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
《貝兒之歌》是一首以女主角的名字來命名的標題性室內樂作品,它出現在電影中女主角初次登場的場景中,主要起到定義女主角人物形象與性格特征的作用,由于貝兒是一個生活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鄉村中的少女,為了表現時代的特點以及貝兒的生活環境,作曲家在樂曲《貝兒之歌》的創作中使用了鄉村回旋音樂的結構、民間舞曲的節奏、“洛可可風格”的音樂元素等具有18世紀法國音樂特色的各種要素,這些音樂要素不僅形成了樂曲中獨特的“法式”風情,使《貝兒之歌》成為了一首具有法國音樂魅力的古典樂曲,更對電影劇情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將對樂曲中包含“法式”風情的各種音樂要素及它們對電影的作用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能讓觀看這部電影的人們對《貝兒之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為他們的觀影活動增添更多樂趣。
一、簡樸的鄉村音樂回旋結構及其功效
《貝兒之歌》是一首富有鄉間氣息的室內樂作品,樂曲中人聲聲部的主唱旋律由電影主演艾瑪·沃特森親自演唱,其余人物作伴唱,器樂聲部則為弦樂器、鋼琴及管樂器等混合演奏的重奏形式,樂曲中歌唱旋律的創作使用了極簡主義的手法,主干音為#C,D,E,#F,A五個音,作曲家把這幾個簡單的音符串聯成整段的旋律并來回重疊,最終構成了樂曲的結構體系。該樂曲的曲式結構為倒裝回旋曲式,即由插部開始的回旋曲式,這種回旋曲式在表現鄉村風格的音樂中較為常見,“其每一個插部都很個性化,相當于民間集體舞蹈中的領唱或領舞,而‘迭部則十分簡單,統一,使人感覺這是屬于群眾邊唱邊舞的部分。”(曲式結構圖見表1)回旋曲式的結構多用于18世紀初葉法國的樂曲之中,此種曲式也正是由這個時期從法國興盛起來,18世紀的回旋曲式又被稱作古回旋曲式,多為生活性、風俗性的題材,特征為疊部結構短小,一般為簡單樂段,插部的數目不限,大多是疊部的變化發展,有時也可用全新的主題材料,其圖式為:“ABAcAD……A”,特別是在F·庫普蘭的作品中,插部已達八個之多,由此可見《貝兒之歌》總體的結構形式實際上是對法國古回旋曲式的重現。
從曲式結構圖中可以看到,樂曲由引子、疊部、插部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疊部有6個,插部的數量亦多達7個,這使整個樂曲形成了單式十三部回旋曲式的龐大結構,樂曲的調性以D大調為主,疊部基本為8+8的方整性結構,使用V-I的完滿終止,由于電影的女主角貝兒是個言行不被村民們接受的“奇怪”女孩,因此在屬于村民伴唱的疊部中,作曲家使用相同的旋律與結構不斷地從眾人的演唱中論證貝兒與小村莊是如何的格格不入,這種通過音樂從側面塑造人物形象的處理手法明顯比直接使用旁白來陳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式更具感染力;在第五疊部(A4)出來的時候,正是男配角加斯通的登場,為了突出加斯通雄壯渾厚的男性魅力,作曲家把調性降至C大調,至最后的疊部才回歸到D大調以表明主調的地位,雖然這部分音樂的調性被轉換,但其音樂材料實際上是對前面樂段中音樂材料的重復,作用同樣是為了從他人的描述中完成對女主角形象的塑造,所以在這幾段音樂中并沒有出現新的樂段,這又使樂曲呈現出三部曲式的對比和再現原則,在電影中加斯通是個自大又奸詐狡猾的人物,而村民們則是愚昧無知極易被煽動的盲從群體,相同的音樂結構與音樂材料重復出現在村民與加斯通的演唱中,可看出兩者間存在著必然的內部關聯,這種關聯性為日后加斯通哄騙村民們與他一同去攻打野獸城堡做出了鋪墊。
插部多為全新的音樂材料,在調性上卻并沒有進行過多的轉調而是仍以D大調為主,這顯然是作曲家為了突出簡樸的鄉間音樂趣味而采取的特殊手段,插部同樣使用方整性結構,但每一個插部的大小與終止并不固定,這與疊部穩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插部作為女主角的主要唱段,表達了貝兒對村民質疑的反駁、貝兒的希冀等多個內容,貝兒對小村莊日復一日相似的生活產生了疲倦感,她期盼著人生的改變以及愛情的到來,作曲家通過不同的歌唱旋律抒發了貝兒強烈的個人情感,不斷變換的優美旋律亦預示著貝兒日后的“夢想成真”。美中不足的是主演艾瑪·沃特森并非專業的歌唱演員,由她來演唱貝兒的歌曲顯得甜美有余而技巧不足,她的聲音缺乏感情只是機械地貼合著曲調,在一些段落中甚至能聽出她歌聲中音準的偏差,這也成為了該電影上映后一直遭人詬病的最大原因。
二、旋律中包含的法國音樂元素及其效用
(一)舞蹈性的節奏及其效用
為了增強電影劇情的活力性,作曲家在《貝兒之歌》第一插部(B)與最后一個疊部(A5)中頻繁地使用了多種民間舞曲的節奏。B樂段以小步舞曲的節奏3/4拍為基本節拍(見例1-a),后轉為加沃特舞曲的2/4拍節奏(見例1-b),最后則使用了布雷舞曲的2/2拍節奏(見例1-c);A5樂段則以加沃特舞曲的節奏4/4拍作為基本節拍(見例1-d),后轉為小步舞曲的3/2拍節奏(見例1-e),緊接著又馬上以布雷舞曲的2/2拍節奏替換了之前的舞曲節奏(見例1-f),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與布雷舞曲皆為盛行于18世紀的法國民間舞曲,三種舞曲各自呈現出獨特的節奏性格,彼此在節拍和速度上形成對比,作曲家在《貝兒之歌》的鋼琴旋律中交替使用這三種舞曲的節奏,使樂曲充滿了強烈的法國舞蹈音樂色彩,同時又使樂曲在“整體上具有一種因對比而獲得的豐富性,但卻又因其總體上氣質相投、情味相近,從而取得宏觀意義上的、體裁內部的一致性。”endprint
電影中女主角貝兒出場時通過溫柔、細膩的歌聲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小村莊,在這段歌聲中正是三種舞曲節奏的首次登場,小步舞曲具有速度中庸、風格典雅優美的特點,在這種舞曲節拍操持下的音樂旋律可以體現小村莊早晨的寧靜平和,隨著小村莊的逐步蘇醒,女主角的演唱變得更有活力,于是節奏也相對地變成了較為歡快的加沃特舞曲節奏,最后小村莊被徹底地喚醒,村民們開始相互問好,這時作曲家使用了輕快、活潑、具有動力性且風格與加沃特舞曲相似的布雷舞曲節奏,意在表現小村莊既熱鬧又富有人情味的場景。由于在樂曲結尾部分相對應的電影情節中已發展出輕微的舞蹈場景,因此作曲家再次使用了這三種舞曲節奏,它們“幫助旋律獲得解放,給予旋律以節律性動力,”對表達村民們歌唱與舞蹈時激動的心情與興奮的語調都有莫大的幫助。其實早在《美女與野獸》的宣傳期間迪士尼公司已把該電影標榜為一部歌舞電影,因此舞曲節奏的加入除了是電影劇情發展的需要外,也可視為對迪士尼打造歌舞電影意圖的響應。
(二)裝飾性的旋律及其效用
從《貝兒之歌》第四插部(E)開始,頻繁地出現了由滑音、琶音、震音、倚音等多樣的演奏法與裝飾音構成的裝飾性旋律(見例2),同種旋律裝飾手法以聯結成隊的形式出現,在聽覺效果上制造出一種富有規律性又非常“華麗”的景象,但作曲家在樂曲中對裝飾旋律要素的使用手法其實是對“洛可可風格”音樂創作方式的模仿,“洛可可風格”是18世紀上半葉流行于法國的一種趨于玲瓏秀巧、裝飾華麗的建筑風格,經引申后該風格已涵蓋了文學、音樂、美術等多方面的含義,音樂上的“洛可可風格”多指代華麗、優美的作品,這種風格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倚音、琶音、顫音、回旋音、經過音等演奏法與裝飾音的大量運用,可以說裝飾旋律藝術是最能代表“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一種表現形式。
樂段E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個人剖白段落,唱段宣泄了女主角情竇初開之際的豐富情感,暗示了電影劇情的后續發展,精巧的音樂裝飾元素在樂曲中的使用使音樂的進行更具靈活性,通過帶有多樣演奏法與精妙裝飾音的音樂形式可以獲得節奏的微妙變化,豐富的裝飾性旋律表現形式更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使實際上平淡的旋律顯得生動有力,給人一種少女活潑俏皮的意態和少女情懷總是詩的由衷感慨。《貝兒之歌》鋼琴伴奏旋律中最常見的裝飾性演奏法與裝飾音分別為譜例2-b中由柱式和弦構成的八度琶音與譜例2-d中由小音符與柱式和弦構成的短倚音,琶音與倚音容易造成小巧玲瓏、精致細膩的音響效果,聆聽起來單薄、嬌弱,對于展現貝兒女性的柔美形象具有很好的功用,但作曲家以柱式和弦來支撐裝飾性旋律,增加了音樂的厚實感,在豐富了音樂織體的同時也體現出女主角堅強勇敢的性格特點。
三、簡潔的和聲及其功能
放眼《貝兒之歌》全曲,鋼琴旋律基本由和弦組成并以D大調的正三和弦為主,這些和弦的結構十分簡單,大多為三度疊置而成的柱式三和弦,雖偶有轉調或離調和弦,但它們并不會損害到主調在樂曲中的地位(見例3)。
譜例3-a是《貝兒之歌》中第48小節的旋律片段,該小節中的和聲進行為D大調I-V級的正格進行,主、屬和弦皆是重復了根音的正三和弦,且兩個和弦都置于強拍的位置并被加了重音,體現出音樂強烈的主調意識;譜例3-b仍是《貝兒之歌》中的旋律片段,該小節的和聲仍以柱式三和弦為主,雖然在第二個和弦中出現了變化音#G,但由于和聲的低音部分使用了雙重主持續音,且變化音出現的時間太短,更像是一個輔助音,因此并未引起轉調,主調在音樂中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如此大規模且簡潔傳統的和聲創作也與“洛可可風格”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8世紀初期的音樂創作已逐漸由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轉變,音樂創作的思維也由橫向的線條旋律轉向縱向的和聲一和弦結構,這個時期和聲普遍的特征為重視主調的作用并使用以調式主音作低音的柱式和弦結構,和弦多為三度疊置且不轉位的三和弦,“洛可可風格”音樂代表人物拉莫也曾在他的和聲學理論中提出過與上述原理相差無幾的定論,如在其歌劇作品《伊波利特與阿里西》中就可以看到和聲都以柱式三和弦為主,和弦的結構也十分清楚明晰,皆是以根音為低音三度疊置而成的傳統和弦(見例3-c),《貝兒之歌》中的和聲創作與18世紀法國和聲創作的要求相吻合,再次體現了“洛可可風格”音樂的特征,進一步加深了樂曲的“法式”風情,而柱式和弦的使用簡化了配器的伴奏旋律,順應了電影創作“劇情為主,音樂為輔”的要求,不會讓花哨的音樂掩蓋了電影的劇情而造成喧賓奪主的結果。
四、文字中所包含的法國特色元素及其作用
除了上述的音樂創作要素可以反映樂曲的法國音樂特征外,在歌曲《貝兒之歌》的歌詞以及音樂表情詞匯中也能發掘出體現法國音樂特色的元素,《貝兒之歌》的唱詞主要以英語譜寫,但在整首樂曲中都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法語詞匯夾雜在歌詞中,例如通篇樂曲中出現次數最多的“bonjour”(早安)一詞就是最明顯的法語詞匯,與之相對應的便是“mais oui”(日安),在對人物的稱呼上,貝兒與老約翰打招呼以及村中其他妙齡少女見到加斯通時都使用了“Monsieur”(先生,閣下)這個詞匯,市集上賣東西的小販把女顧客稱為“Madame”(夫人,女士),村民們在談到貝兒是個美麗而“奇怪”的女孩時,也使用了法語詞匯“Mademoiselle”(女生,小姐)來表示,為了增強異國的地方特色,在一些細節處填詞人也使用了不少具有法國特色的法語詞匯,如“baguettes”(法式長棍面包)、“fa9ade”(外表,外觀)、“pardon”(對不起),普通的生活用語詞匯是最能讓人直面感受異國情懷的“自然風景”,這些零散的法語詞匯在歌曲演唱中不僅為音樂增加了法國語言的浪漫氣息,帶來了異國的情調,更為觀影者展現了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而在樂曲《貝兒之歌》的音樂表情用語中,每當進入到女主角的演唱段落,總可以在樂譜的演奏說明當中見到諸如“innocently”(天真地),“grazioso”(優美的),“romantically”(浪漫地)等音樂表情詞匯,這些表情詞匯是18世紀法國音樂最常用的演奏說明詞匯,它們能夠使音樂顯得纖美輕巧、雅致隨意并富有浪漫的情調,令人有感于女性的魅力,同時也使音樂具備娛樂性,使人感到心曠神怡。
由于《美女與野獸》的背景設定與人物國籍、風俗習慣等諸多電影創作需要考慮的因素通通都無法脫離法國本土,因此作曲家和填詞人在插曲《貝兒之歌》中點綴般地使用法語歌詞與法式音樂表情詞匯既是加花也是必要,表面性的法國音樂特征配合電影中演員華麗的服飾及復古的法國場景,達到了觀眾可以理解的淺表層面的音畫合一,這對電影背景與基調的奠定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具有代表性的語言詞匯與畫面的結合,又能讓觀眾對電影的背景、風格以及偏向作出瞬間反應,使電影的整體格調雖變得高端大氣卻能讓人覺得通俗易懂。
五、結語
縱觀全文,文章圍繞著《貝兒之歌》中具有法國特色的音樂創作手法及其對電影劇情發展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新舊樂部循環交替的回旋曲式展現出單純、質樸的法國鄉村音樂風格,表現了村民們日常的生活場景;多樣民間舞曲節奏的使用體現了樂曲的民族性,其所具有的舞蹈特點滿足了電影場景的需求并迎合了歌舞電影的主題;帶有“洛可可風格”的旋律與和聲反映了音樂的時代特點與地域特征,同時抒發了女主角的個人情感;而繼承了法國樂曲偏好的演奏表情用語與歌詞中的法語詞匯增加了樂曲的法國元素,使電影中的戲劇場景更具真實性。總而言之,“音樂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電影場景的渲染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畫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音樂與電影相互間高度配合,才是令雙方都得以成為佳作并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