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丁西
[摘要]板胡是拉弦樂器中的板面類樂器。它主要用于梆子腔系統(tǒng)的劇種唱腔和道情類的曲種唱腔伴奏,也用于北方民間樂種合奏。當代,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板胡常用于合奏、獨奏,以及重奏等演奏形式之中。板胡具有悠久的文化內涵,本文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板胡;發(fā)展;音樂;文化
一、板胡派生基礎與發(fā)展
板胡是伴隨我國西北地區(qū)古老的戲曲秦腔與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和板琴的基礎上派生的樂器。明末清初,隨著梆子腔的興起而流行,板胡作為北方秦腔、眉戶劇、碗碗腔、道情、晉劇、豫劇、山東梆子、河北梆子、老調梆子、哈哈腔、評劇、耍孩兒以及南方婺劇、紹興大板等劇種的主奏樂器,與這些劇種一樣,板胡有著鮮明的劇種音樂風格和獨特的地域風格。尤其是這些劇種的器樂部分為板胡演奏藝術和創(chuàng)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板胡還用于器樂的吹打樂樂種之中,例如,“十番鑼鼓”(江蘇)和“浙東鑼鼓”,以及北方民間的器樂小合奏等器樂形式。
建國后,板胡獨奏藝術的發(fā)展,主要在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板胡獨奏曲目有:劉明源演奏的《東北小曲》(東北民歌、彭修文編曲)、《大起板》(何彬移植改編)、《山東小曲》(原野、化鈞編曲)、《秦腔牌子曲》(郭福團編曲),以及《馬車在田野上奔馳》、《秩歌》、《慶豐收》、《歡迎新戰(zhàn)友》、《燈節(jié)》等。
在這些獨奏曲中,板胡演奏者大量地借鑒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同時,又發(fā)揮板胡特有的技巧和性能。如,板胡的移指滑音、演奏雙音、壓弦取音、大幅度的跳把位和快速弓法的運用等方面,使板胡的演奏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
對于板胡獨奏藝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貢獻是板胡演奏家劉明源。他突出的表現為風格渾厚,技巧精湛。擅長運用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板胡的各種技巧來表達樂曲的情緒。他對板胡的椰瓢、面板、琴弓、琴弦、琴托尺寸要求諸方面規(guī)范化,使板胡的制作更為科學適用。
二、戲曲板胡音樂文化特征
戲曲板胡作為戲曲樂隊中的領奏樂器,在樂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形制比獨奏板胡略小,發(fā)音高亢、尖脆、明亮。河南豫劇板胡,里弦用粗老弦,音色渾厚柔和。秦腔板胡,又稱“胡呼”,琴筒用較大的椰殼制作,琴弦都用老弦,發(fā)音低于前幾種板胡。晉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纏弦或腸衣弦,音色渾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緩慢、低沉的曲調,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此外,有一種與京胡結構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桿與琴筒均用竹制,發(fā)音較其他板胡清脆,用于浙江紹興高調、婺劇中,在江浙兩省極為流行。
戲曲板胡音樂中,板胡地方風格音樂主要體現在豫劇板胡音樂與秦腔板胡音樂這兩大音樂藝術中。這里以豫劇板胡為例來加以說明。
豫劇板胡音樂用于豫劇中,豫劇板胡因為是戲中“托腔保調”的領頭樂器,故又稱為主弦。豫劇產生于明末清初時期,豫劇班子初形時期,一人要負責扮演好幾個人的角色,三五人就可以搭個班。文場使用的伴奏樂隊,一般使用鼓板和似京胡的皮嗡,講究一點會加上皮鼓、三弦等樂器。
豫劇板胡的主要作用是豫劇唱腔的伴奏。音色豪放、熱情、高亢、嘹亮的豫劇板胡,地方色彩濃郁醇厚,個性張揚,只聽弦響,便知是什么劇種了。地域性色彩使定弦法有了特色的四度定弦制定,以E調為主。唱腔伴奏時不能喧賓奪主,要突出“伴”字,要根據演唱者的情感變化來烘托氣氛。伴奏中,板胡常常運用托腔伴奏手法,即根據演唱者的感情變化,唱腔的抑、揚、頓、挫,緊緊托住唱腔。過門力度要強,伴唱力度要弱,唱腔要勁時力度要有勁。此外,要抓住各流派的風格特點和唱腔特色,以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豫劇板胡定弦音較高,只用一把位演奏,音域只有十度,音程相應很窄,達不到唱腔音域寬度,演奏時只好翻高或降低八度,就形成了“老少配”的演奏法,使旋律線條也變得富有異常特色,色彩和個性特別強。豫劇板胡中還有一個傳統(tǒng)技法即戴指帽,指帽分別戴于左手的食、中和無名指上,虎口卡住千金,拇指貼在上面。不銹鋼指帽沒有指感,所以在音色、手指技法等方面較難掌握,左手還需平手平腕。左手技法基本有打弦、滑音、揉弦等,其中又分單、復打弦,上、下、圓滑指,空、滑、壓揉和砍指等技法。豫劇板胡弓子特別粗重,高于一般器樂弓子的兩倍,也較難駕馭。運弓技法上一般講究“板進眼出”,即強進弱出,運弓技法有拉弓、推弓、頓弓、連頓弓、分弓、抖弓、顫弓、連斷弓等。
20世紀60年代,豫劇《朝陽溝》唱響大江南北。哪里有豫劇,哪里就有高亢明亮、風味濃郁的板胡聲。后來,從皮弦到金屬弦,從鋼指帽到化纖指帽,從口傳心授到院校專業(yè)化培訓,豫劇板胡得到了各方面的革新發(fā)展。
總之,在板胡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戲曲的影響最深,從戲曲中得益也最多,從而使板胡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