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冠衛
[摘要]“微時代”是當前社會的一個縮影,蘊含著信息傳播、人際交流等復雜性特征,它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利用新型智能設備進行信息的高效、互動傳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逐漸興起,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我們應當把握機遇,對接國際發展趨勢,創新和持續推動數字化時代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微時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創新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社會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新媒體傳播時代。“微時代”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而且還促進生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文化對藝術與藝術教學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藝術形態創新帶來了變革機遇,在技術創新的同時藝術創新是同步進行的,兩者總是如影相隨,各高校把握時代發展脈搏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希望培養一批兼具藝術與科學內涵的復合型人才,從而適應今后采用數字媒體工具進行藝術創作的工作模式。
一、“微時代”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發展現狀概述
(一)“微時代”概念與特征分析
“微時代”的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基礎是信息的數字化技術,工具是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數字通信技術以及便攜移動終端,目的是進行實時、互動的傳播活動,由這三個因素共同組成一個新的傳播時代。“微時代”中在移動設備的支持下,人們的生活、工作通過互聯網關聯起來,線上線下聯系更加緊密,線上+線下的互動模式也是這個時代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借助網絡平臺互聯網與社會、市場進行了深度的融合,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也逐漸走入“微時代”。“微時代”的基礎是信息技術手段,它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傳統方式,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社會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微”是前綴是形容詞,與其緊密相連的一系列名詞諸如“微博”、“微信”等,均以“微”來命名,與傳統的臺式機電腦相比,便攜的移動終端為“微”的特征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也使每一位普通民眾有發聲的機會,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者。“微時代”的迷你性滿足了現代人對快餐式文化的消費需求,因此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二)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發展現狀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它以美學、藝術學等傳統學科為基礎,但又不僅局限于這些校內固有課程,它本身的包容性決定它同時具有多學科特點。從教學傳播的交互性分析,數字媒體藝術教育與計算機的發展與新媒介的傳播是密切相關的,電視、廣播等新媒體領域的快速發展使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這也促使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盡快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轉型。數字媒體藝術所涉及的專業課程較多,與傳統藝術類科目相比,它最大的特點是在市場導向下培養一批具備創新型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建立了教-學-研三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雖然從當前發展形勢來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但是作為一門剛剛興起的新學科,本身還存在較多缺陷,加之國內外尚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持,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善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目前國內的教學往往只關注對計算機的實踐操作而忽略學生的創新啟發,教師通常忽略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技術型綜合課程,不僅需要深厚的技術理論支持,而且需要藝術創作思維,如果過多地在技術層面上停留勢必會影響學生想象力與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規劃是十分不利的。
二、“微時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創新策略
(一)促進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創新
要想在“微時代”背景下實現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創新,首先需要實現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轉型,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前瞻性思維,而且要意識到將新技術與授課相結合的重要性,盡快習慣這種授課方式,下面將詳細分析如何培養前瞻性思維、如何融合新技術與授課。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創意設計對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越來越頻繁,教師應當借勢以市場為導向,宏觀把握數字媒體藝術的教學理念、行為素養要求,更加準確、直接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嗍。現階段課堂教學仍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與時俱進,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微時代”下的各種工具來輔助教學,借助時代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二)嘗試使用“微時代”APP豐富教學
在“微時代”背景下各種各樣的APP應運而生,移動端APP的產生和興起改變了社會的信息交互方式,為信息的傳播和交流開辟了第二條道路。無論是基于IOS系統還是Android系統的教育軟件,都是對原有臺式機軟件的移植和再設計,根據移動終端的特點創造了更加簡單的操作方法,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與信息產生互動,從而享受信息交流帶來的愉悅感。因此教師應當認識到這些新興APP是培養學生從邏輯思維到發散思維的重要途徑,可以將傳統課堂變為APP-微課堂,鼓勵學生利用碎片時間使用APP進行學習,綜合培養操作實踐能力,在微課堂教學中不必拘泥于學習內容是否屬于教學大綱,只要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與批判能力就是有益的。
(三)重塑數字媒體藝術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中受教學設備落后、教育思維單一等因素的影響,數字媒體藝術教學內容往往是單調乏味的,廣大教師應當把握“微時代”發展機遇,借助新型時代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重塑”,突破時間、地域限制,使教學內容更具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重塑教學內容可以通過以下渠道實現,即多從計算機中尋找啟發。數字媒體技術為藝術創造提供了多元化道路,一個藝術作品的內涵和外延得到豐富,為藝術作品的創作帶來了靈感,這樣的藝術設計變革離不開計算機的運用,其在視覺圖像設計中的能力是其他技術手段所無法比擬的。計算機本身具有高速運算能力,依托這種問題處理能力與充裕的人力、時間,能夠實現多元化教學,從而對教學效果、學生能力等進行綜合評估,從而獲取更加準確的參考信息。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系統后,教師也能得出其學習效果與學習特征,并在深入分析后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最終構建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
三、結語
“微時代”將信息傳播方式從傳統媒體變為數字化傳播,同時也更加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各種新技術以超文本的網狀結構實現了信息在虛擬空間的快速傳播,對數字媒體及藝術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從產生發展至今已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不論是在數字技術構建還是在藝術設計創新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伴隨著“微時代”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也應當逐漸將其融入課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善于利用“微時代”下的各種技術手段,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力和想象力,改進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發展的復合型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