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菲
[摘要]漢語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語音、語義、漢字等,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詞義辨析是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為了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更多的漢語知識,還必須要對漢語詞義辨析對象的范圍進行擴大,對漢語詞義辨析的原則進行分析和了解。本文對對外漢語詞義辨析的對象和原則進行探討,旨在為廣大漢語學習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對外漢語;詞義辨析;對象;原則
漢語的詞義存在一詞多義、近義詞等現象,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表示詞義理解和辨析難度較大,尤其是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這對非漢語國家的人而言,學習難度驟然增加。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義辨析與漢語本體研究中的詞義辨析是存在差異的,因為對外漢語針對的學生是不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他們對漢語的了解不多,漢語文化基礎幾乎為零,因此不能將對外漢語的詞義辨析和漢語本體研究中的詞義辨析對等看待。當然,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詞義辨析的研究對象也不完全和漢語本體研究的詞義辨析對象對等,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深入,在教學過程中對對外漢語的詞義辨析范圍進行擴大,進一步明確對外漢語教學中詞義辨析的對象以及原則,是一個十分必要的過程。
一、留學生詞匯學習產生理解偏差的原因
第一,漢語詞形趨同。詞形是詞義辨析的主要區分標準之一,對于對外漢語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和認知漢語的時候往往也是根據詞形來加以區分的,詞形具有很強的牽引性。如果兩個詞語在構詞成分或構詞結構中有相似的部分,則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混淆,認為這兩個詞語是同一個詞語,因為他們對漢字字形上的簡單差異根本不能很好地區分出來。學生一般很容易將漢字形旁作為判斷漢字屬性的標準,甚至會覺得形旁相同的漢字應該都表示的是同一種屬性。在很多時候漢字有這樣的規律,比如很多學生看到“拉”這個詞,會從形旁的“扌”意識到“拉”的語義與手有關,因此拓展延伸進而聯想到其他帶有“扌”的詞語,如“摸”“捏”“提”“拽”等,這些詞語也都是與手有關的動作。另外,對于同素異序詞而言,很多學生更容易感到迷茫,這兩種詞語是詞序不相同,但是字完全相同的詞語,例如“說話-話說”、“合適-適合”、“演義-義演”、“花菜-菜花”等,詞序調整之后,詞義也可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將新詞和與之詞形相似的詞語混淆,產生認識上的趨同。而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詞語的詞形是相似的,這些詞形就會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牽引。
第二,漢語詞義誘發的聯想性。詞語是漢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首先學會詞匯,通過不同的詞匯組合與搭配,才能形成一句完整的話。所以一個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首先要接觸詞語,對詞義的理解便顯得尤為重要。在對外漢語學習過程中,二語習得者的詞匯基礎較差,因此在語言表達上常常受到限制,通常不會對近義詞進行辨析,不理解近義詞之間的根本區別所在。但是隨著詞匯量的不斷增加,在學習新詞的時候也會與自己以前學習過的其他詞語進行對比,對以前的知識進行辨析,但是在聯想這些詞語的時候往往還是會想起初級階段所學習的詞語,對中高級階段學習的內容應用不多,也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中高級漢語知識的掌握能力不足。
二、對外漢語教學詞義辨析的對象和原則
(一)對外漢語教學詞義辨析的對象
詞義是一門語言的基礎屬性,無論是漢語還是其他的語種,對詞義進行了解,都是學習語言的基礎,主要掌握詞義,才能聽匿對方的含義,才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關于漢語詞義辨析的教學,其辨析對象與傳統的漢語本體研究中的詞義辨析對象是不相同的,有學者認為,在對外漢語中,對詞義辨析的范圍應該不斷放寬。當前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普遍認為對外漢語的詞義辨析范圍還不夠廣泛,還需要進一步拓展,要擴大對外漢語詞義辨析的范圍。例如在對外漢語課堂上,有的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掌握不夠清楚,會提出一些相近的詞匯,讓老師幫忙進行辨析,對于一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講,這些詞語之間的含義區分自然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過程,但是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并不能理解這些詞語之間的差異。比如“表揚一發揚”“受到一收到”,這些詞語的發音比較相似;再比如“成功一勝利”“討厭一厭惡”,這些詞語的意義比較相似。對這些詞義進行辨析,也應該作為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內容,應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漢語詞匯的內容、詞義、發音等進行講解,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對漢語的詞義區別進行了解,結合漢字、發音等方面的差別,對詞義進行理解。
(二)對外漢語教學詞義辨析的原則
1.實用性原則。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實用性是一個基本原則,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各種相同或者相似的詞語之間的詞義區別,要加強對詞義辨析教學的重視,尤其是要加強對詞義之間區別的解釋,將抽象的詞義解釋到極致。例如對于“安靜、平靜、寧靜、寂靜”這幾個詞語的區別,對于很多以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都不容易,更何況對于留學生,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從這幾個詞語帶給人的感受人手,為了更加具體,可以細化到周圍環境的分貝值上,通過不同的分貝來表達不同的詞語所對應的環境的安靜程度,這讓漢語課程看上去更像是物理課,對詞語的辨析反而成了對詞語的定性分析。但這不失為一種實用的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將各種抽象的詞語表達得更加具體,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和發散學生思維的基礎上,使其通過參與詞義辨析的學習,不僅能夠在課堂中更好地理解詞義,還能在日常交際過程中進行應用。
2.關聯性原則。語言學習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能忘記舊知識,要對各種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利用,在新舊知識之間產生關聯,才能提高學習水平,達到語言能力的提升。很多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常用的方法是轉注釋義,將漢語轉化成為自己比較熟悉的一種語言來進行學習。我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大多也采用這種方法,找到自己熟悉的語言,才能建立起兩種語言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更好地理解新語言的本質與內涵。例如:“買賣”這個詞語和商業之間有一定的關系,當學生真正理解買賣就是一種商業行為之后,以后再看到這個詞語,就會產生聯想,從而理解句子的含義,對語篇進行理解和分析。再比如,在對留學生進行漢語詞義教育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的固有思維圖式,幫助學生產生漢語和自己母語之間的聯系,在詞義上,主要從詞語內在含義的角度著手加以分析,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晚飯”和“宵夜”這兩個詞語,對于外國人而言,可能并沒有這么明顯的區分,但是在國外一般他們的正餐時間并不是午餐,一般在每天的下午會有一餐飯,結合這兩者之間的時間關系,再對中文中的“晚飯和宵夜”之間的時間關系進行分析,從而產生相應的關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詞語。
三、結語
詞義辨析是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很多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對漢語學習產生理解偏差,尤其是對詞義這個學習難點,出現偏差的可能性更大。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詞義辨析的對象和原則的分析,從而提高漢語詞義辨析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