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眼動儀儀器向被試呈現積極、中性和消極的面孔圖片,記錄兩組被試興趣區的相關眼動指標,結合點檢測等實驗范式對兩組受試者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警覺-回避假說,即社交焦慮大學生在早期注意過程中會優先警覺到環境中的威脅信息,在注意的晚期過程中識別出威脅信息性質后會立刻表現出回避的注意偏向。
關鍵詞:社交焦慮;注意偏向;點探測;眼動
社交焦慮始于青春期,研究表明在亞洲國家這種現象非常嚴重。據研究表明,中國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同水平的社交焦慮,社交焦慮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社交等活動,因此要引起重視。關于社交焦慮的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交程度較重的社交障礙者,而關于大學生社交焦慮者注意偏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學生社交焦慮者注意偏向與社交程度較重的社交障礙者注意偏向是否一致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檢驗。
被試與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在齊齊哈爾醫學院中隨機抽取400名大學生發放問卷,問卷選擇的是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馬弘,1999),選取分數最高端(SAD>17)和分數最低端(SAD分數<4)的大學生分別作為低社交焦慮組被試和高社交焦慮組被試。征求被試意見并結合被試的基本情況,選取了30名被試參加實驗,其中高分組和低分組各15名,兩組社交焦慮得分有顯著差異具有研究意義。
二、方法
(一)實驗材料
實驗的刺激材料來源于中國人情緒面孔圖片系統,從圖庫中分別選取喚醒度相匹配的憤怒和快樂面孔各8張(其中4張男性4張女性),并在中立面孔圖片系統中找到16張與之相對應的面孔圖片,配成24對作為本次實驗的面孔刺激。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2×2混合設計,其中組間自變量是被試的社交焦慮水平(高社交焦慮水平/低社交焦慮水平),組內自變量是刺激類型(積極信息/消極信息),因變量是首視點潛伏期偏向分數和總注視時間偏向分數。
(三)實驗程序
實驗過程分為練習階段和正式實驗階段。練習階段有8個trial,正式實驗階段有32個trial。實驗開始后屏幕中央首先會出現一個紅色的“+”符號注視點,提醒被試集中注視電腦中央,呈現時間是500ms,“+”符號注視點消失后,接著呈現兩張面孔圖片在屏幕的左右兩側,呈現時間是800ms,這兩張面孔圖片消失后會有一個黑色圓點隨機出現在其中任意一個面孔的位置上,要求被試做出按鍵反應(如果出現在左側按鍵盤上的“F”鍵,如果出現在右側按鍵盤上的“J”鍵),被試按鍵反應后面孔圖片就會消失,這是一個trial的過程。當這個trial完成后,進行下一個類似的trial。在練習階段,受試者熟悉實驗過程和關鍵操作,然后進入正式實驗階段。為了控制順序誤差,對實驗過程中的面孔刺激對進行了拉丁方的偽隨機處理。
(四)統計處理
采用Excel及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三、結果
(一)首視點潛伏期偏向分數分析
從首視點潛伏期偏向分數的結果可看出,相比于低社交焦慮大學生,高社交焦慮大學生更容易被環境中的威脅信息所吸引并產生警覺,具有一定的注意傾向;與積極信息相比,高社交焦慮大學生會更早地對消極信息產生警覺,對威脅信息的敏感性更高,對威脅信息的早期注意存在注意維持。
(二)總注視時間偏向分數分析
在總注視時間偏向分數這個指標的結果顯示出,被試加工信息時更為注意情緒信息,對情緒信息的注意存在偏向。但是相比于低社交焦慮大學生,高社交焦慮大學生對消極信息總注視時間較短,表現出回避的注意偏向。
四、結論
由這一系列的結果可以分析出,在整個注意過程中,與積極信息對比,高社交焦慮大學生對威脅信息產生了警覺,優先對威脅信息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加工,產生了對威脅信息的注意維持,識別消極信息的性質后又立刻對其產生了回避。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警覺-回避假說,即社交焦慮大學生在早期注意過程中會優先警覺到環境中的威脅信息,在注意的晚期過程中識別出威脅信息性質后會立刻表現出回避的注意偏向。本研究與警覺-回避假說的不同之處是,在本研究的結果中,社交焦慮大學生在早期注意過程中不僅會快速警覺出環境中的威脅信息,也會對非威脅性的刺激信息(如中性面孔)有一定的注意偏向,上述問題還需要日后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靜怡,黃希庭等.社交焦慮障礙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4):664–670.
[2]陳曦,鐘杰,錢銘怡.社交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差實驗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2):846-849.
[3]江國棟,陳圖農,張寧.社交焦慮大學生對面容表情圖片的注意偏向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4):353-355.
[4]甘淑珍,李國瑞.非臨床社交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特征——一次以面孔為刺激材料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10,33(3):728-731.
[6]錢銘恰,王慈欣,劉興華.社交焦慮個體對于不同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學,2006,29(6):1296-1299.
作者簡介:
趙亮庭(1995—),女,漢族,安徽省蕪湖市人,齊齊哈爾醫學院精神衛生學院應用心理學2013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