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光懷”大學生群體主要包括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學習能力偏失學生;朋輩教育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平等性性、榜樣性、自主性等特點;將朋輩教育運用于“高光懷”學生群體的心理幫扶工作中,能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依靠榜樣作用,體現學生自主性,實現“助人與自助”,是有效提升“高光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新途徑之一。
關鍵詞:“高光懷”大學生;心理幫扶;朋輩教育
一、“高光懷”大學生群體的界定
“高關懷”大學生群體主要指一定時期內或長期在經濟狀況、身心健康、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素質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存在問題,在大學學習生活和社會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一類學生群體,主要表現有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問題、學習后進、就業困難。
二、“高廣懷”大學生群體的特征
(一)家庭經濟困難
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主要包括貧困生和特困生。這一類的學生主要面臨的是經濟壓力。目前很大一部分的貧困學生,都能認知困難、堅定信心,并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完善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生。然而,存在嚴重自卑心理、導致人際交際困難,尤其是并發學習困難或心理障礙的貧困生群體成為高校重點關注的“高廣懷”群體。
(二)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學習能力偏失
有少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偏失,不能適應大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或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導致學習無動力,最終多門課掛科,導致畢業和就業困難,無法按時畢業和實現就業。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群體則主要表現為過度依賴網絡。長時間沉溺于網游、網聊或網戀等,致使學習能力低下與人際交往困難,嚴重者會影響到學業發展與身心健康。
這類學生會漸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對學校和老師的管理有嚴重逆反心理,經常逃課曠課。由于學業和心理受挫,他們往往獨來獨往,人際關系不良,孤獨感比較強。在學習上又很難有效約束自己,往往自暴自棄,會有較強的無力感和自責感。
(三)心理健康狀況不穩定
從新生入校到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可能出現在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如大一新生的適應性障礙、畢業生的求職就業焦慮、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學業困難學生的自卑心理、甚至“留守青年”的人格成長等。孤獨、偏執,抑郁;交往障礙、適應障礙、情感障礙……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目前高等教育與管理的熱點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開放性工作,僅靠校內心理咨詢或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
三.朋輩教育的發展
“朋輩教育”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我國最早提出朋輩教育是在21 世紀初,目前朋輩教育模式已在國內許多高校擴展運用。所謂“朋輩”,就是“朋友或同輩”。其核心就是朋輩或同伴互助。因此,朋輩具有“朋友”和“同輩”的雙重含義,又稱“同伴”。因此,朋輩教育又稱朋輩輔導或同伴教育。是以尊重為基本前提,以相互信任為基本原則,以共同進步為基本宗旨,體現朋輩之間共建性的互助理念。
在大學生朋輩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同伴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傳授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經驗,及時進行思想的交流、心理的溝通。盡自己所能引導伙伴,給對方精神上的鼓勵和學習上的幫助,讓彼此充分體驗身邊伙伴的關愛,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的教育方式。大學生朋輩教育本質上是相互信任的同學之間的一種心理情感方面的互助,是學生自覺釋放心理壓力、尋求問題解決、獲得情感支持與幫助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的一種主動自我教育方式。朋輩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對于大學生的自身成長意義重大。
四、朋輩教育在對“高關懷”大學生群體心理幫扶中的優勢
與傳統教育相比,朋輩教育在對“高光懷”學生群體的心理幫扶有著更顯著的優勢:
(一)平等性替代權威性
由于大學生朋輩教育者來源于學生中,成長于同學中,具有年齡相近、成長條件和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的身份、地位平等,信任度增強,更有利于相互傾訴,彼此建立平等互助的情感支持網絡。朋輩教育的平等性替代了原有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等級分明的權威體系,使得雙方的關系更為親密、融洽。鴻溝小、防御低、共通大、互動高朋輩教育,具有增強教育感染力的先天優勢。
(二)榜樣性促進互助性
朋輩教育的實施者往往是基礎素質好、有上進心、熱心服務、勇于奉獻的學生代表。通過朋輩教育的實踐鍛煉,參與朋輩教育的雙方都能得到長成。學生中的優秀分子由教育客體變成了教育主體,這些學生在助人的過程中錘煉自我,自身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鍛煉。并通過自身的內化提高,向他人傳遞出良性信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快樂了自己,培養了助人者優秀的個人品質,促進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三)自主性結合能動性
青少年心理的成長是通過心理需求的滿足得以實現的。大學生朋輩教育本質上是相互信任的同學之間的一種心理、情感方面的互助,是學生自覺釋放心理壓力、尋求問題解決、獲得情感支持與幫助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一種主動的自我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自主性。
對朋輩教育加以適度引導與管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動性,突出高校教育的主體性,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朋輩群體能夠滿足大學生情感交流的需求,促進大學生學習和興趣愛好的發展,也是他們獲得生活經驗和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并對個性發展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可見,朋輩教育群體在以平等為特征的教育過程中具有促進學生能動性發展的作用。朋輩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大學生成長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五、朋輩教育在“高光懷”大學生群體心理扶助工作中的運用
(一)加強朋輩教育隊伍建設
學校朋輩教育中,擔負教育職責的學生應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就要求擔任朋輩教育的學生不但要有責任感和工作熱情,還要有心理學的相關基本知識。在確定選拔對象后,要對他們進行教育方式方法、心理輔導等方面知識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技能。
(二)實施點面結合,抓住主要層面的工作策略
根據朋輩教育工作者所在團隊進行分團隊管理模式將各朋輩教育工作者按職責分配到不同服務團隊,主要負責相應服務內容,分團隊、分模塊對朋輩教育成員進行管理。一般來說,班級是朋輩教育的最基本工作層面,另外學生社團、學生宿舍等等層面也都容易建立起學生穩固的朋輩關系,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三)開展朋輩教育活動
設立朋輩訓練營,發揮感染帶動作用。為了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成長問題,化解各種心理困惑,我校商學院建立了朋輩訓練營,通過團體輔導、互動討論等方式,幫助互助成員全面了解自我,學會情緒管理,澄清職業價值觀、促進人際交往,針對學習和生活困難的同學根據“一幫一”和“重點幫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輔導與幫助,通過積極的氛圍進行感染和帶動,讓他們增強學習動力和生活的信心,促進團體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四)建立朋輩教育支持體系
重視教師在朋輩教育中的作用,有專業教師對朋輩教育團隊進行管理和培訓。朋輩教育的指導老師應包括心理學老師、思政老師、專業老師、輔導員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擔組建教育隊伍、搭建教育平臺、開展教育活動和建立教育制度的職責。
對“高廣懷”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幫扶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的共同努力,為大學生營造和諧的成長環境,引導他們積極認識自身問題,積極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以健康的心態融入學校、進入社會。
參考文獻:
[1]劉曉陽,郭媛,孫會珠.高校特殊大學生群體教育管理及幫扶機制探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4(9):245-246.
[2]張娜.問題大學生幫扶機制構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5.
[3]劉海霞,李新征,王玖,韓春蕾.新時期問題大學生群體特征分析及精準幫扶策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年,第34卷13頁.
[4]王利敏、李永山.構建大學生朋輩教育體系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8月,第21卷第4期.
[5]宋玲.積極開展朋輩教育構建新生入學立體教育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20期.
[6]黃晨,楊凱.朋輩心理互助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幫扶中的應用研究.教育與職業,2014,(8):100一101.
[7]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8]高升鎮.高職院校朋輩教育項目化研究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楊晶晶(1979.10—),女,漢族,湖北隨州人,碩士研究生,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