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978年文學批評的復雜性

2018-01-17 01:51:22陳寧
南方文壇 2018年6期
關鍵詞:創作

新時期文學至今已走過近四十年的光輝歷程。當人們談起它時,總免不了將其與“文學性”“人的文學”等“五四”話語相關聯,以明確其對“五四”傳統的傳承,同時也暗含其與“文革”文學、“十七年”文學的斷裂。“在80年代的文學史敘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學,乃至‘十七年文學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當代文學的真正意義是通過‘新時期文學加以體現的。”①幾十年以來,“斷裂論”在當代文學研究界占據顯要位置。其間,有學者對這一觀點提出批評(如學者李楊),質疑了這種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所造成的文學史寫作的局限:“這些研究不能說全無意義,但至少存在一種危險,就是重新被納入并強化80年代的知識譜系,即通過將‘五十—七十年代文學政治化和非文學化,來強化‘八十年代文學與‘五十—七十文學的對立,將二者的對立理解為‘文學與‘政治的對立。”②;亦有學者著手對50—70年代文學和新時期文學的關聯性展開研究(如學者畢光明),“調整研究者同研究對象的關系位置,同等看待當代文學中的‘人的文學和‘人民文學這兩個傳統,在社會政治和文化文學的雙重視點上對研究對象進行歷史考察和結構剖析,形成新的闡釋結果”③。這些舉措,對于探討“斷裂論”的歷史局限,呈現新時期文學發展的具體軌跡,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我們也須警惕:歷史的發展并非絕對的二元對立,其中有變化,有慣性,也有融合。執著于其中任何一端,都將陷入偏執。因此,尋找歷史發展的扭結點,冷靜梳理文學史發展的具體脈絡,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研究范式。

“斷裂論”流傳于20世紀80年代,李楊在其文章《沒有“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何來“新時期文學”?》曾總結了這一理念的基本思路:“‘新時期文學‘接續了被中斷了數十年的五四文學傳統,使文學擺脫了政治的束縛,使文學回到了‘文學自身,或者說使文學回到了‘個人——有的評論家干脆認為是‘回到了五四。”④這一理念隱含的含義便是將“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定性為“非文學”而排斥于外。如此一來,新時期文學又將起源于何處呢?

從1978年的文學批評來看,所謂的“斷裂”,確實存在,但并非一刀切式的全盤型“斷裂”,而是循序漸進式的變化。或許嚴格說來,“斷裂”一詞并不十分合適,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批評仍對新時期初期的文學批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前者對后者的意義,不只是起點,更代表了后者產生的文學資源和傳統土壤。

首先,是對兩類矛盾的辨析和區別,主張對文藝問題進行細致具體的分析,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解決文藝問題的爭論。這一點,周揚在中國文聯會議上曾強調過:“在爭鳴的過程中,我們要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敵我矛盾是少量的,而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當然有時也很不容易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因為不容易區分,我們就一定要學會區別這兩類矛盾,尤其要特別注意矛盾的‘轉化問題”⑤。

其次,明晰了這一問題,接下來的便是一連串的良性循環。既然文藝爭論不能看成敵我矛盾,那么提倡反批評,也就順理成章了。“提倡反批評,可以收到幫助提高我們辨別能力的效果,可以讓香花獲得為自己辯護,即堅持真理的可能,這好處是無法估量的。”⑥反批評得以提倡,棍子式的批評方式得以遏制,文學批評的氛圍也就日漸寬松起來。“對待有錯誤的作家和作品,也要采取分析的態度,特別要嚴格地分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不能因為思想上和藝術上有某些缺陷就否定一部作品,也不能因為寫過一兩部不好的作品就否定一個作家,更不能因為出現幾個不好的作家就否定一個時期的文藝成就。”⑦文學批評的日漸寬容,帶來了作家寫作空間的擴大,文學創作上的繁榮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時,這些理論批評,“在撥亂反正中為文學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的恢復和深化,為藝術個性的解放和發揚,起了鳴鑼開道的作用”⑧。

當時的文學批評,反對主題先行創作方式的文章俯拾皆是。“文藝作品必須從社會實踐中來”,“真理總是從實踐中來,反映客觀真理的文藝作品當然也只能從現實生活中來”,“現在我們不少作品還是被群眾批評為‘不真實,就是因為不按照生活本來的面目去寫,偏要適應不是從生活實際中來的某種意念去寫的緣故”⑨。在這種反復強調生活真實、強調實踐檢驗真理的文學批評思潮的影響下,新時期文學創作才日漸擺脫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縛。我們看到,在1978年,雖然受主題先行影響的模式化創作仍然大量存在,但也同時出現了一批像《班主任》《傷痕》《靈魂的搏斗》這樣直面生活真實、觸及和反思現實痼疾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出現,得益于現實主義的回歸,得益于文學批評對真實和實踐的強調,它也同時為文藝創作揭開了新的一頁,迎來了創作和批評的良性互動。

再次,既然主張創作要從生活實際出發,那么,生活的豐富和人的豐富,就不能被創作者所忽視。生活的豐富,必然引來對題材多樣化的倡導;而對人物性格豐富性的重視,則勢必會打破人物塑造單一化、樣板化的創作范式。由此,“多樣化”的倡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命題。

“歲月的流逝,生活的重負,憂患的折磨,艱辛的斗爭,使一個人產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既然現實生活是復雜多樣的,表現它們的手段,也必須與之相應,是復雜多樣的。題材、風格要多樣化,體裁手法也必須多樣化,才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多方面的生活,使文學藝術在革命思想統帥之下給人以多姿多彩的感受,高度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既然綜觀事物的全過程,從這一端到另一端,必然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那么,藝術手段也必然應該是多樣的”⑩。

《文藝報》復刊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關于倡導題材多樣化、沖破題材禁區、倡導描寫人物的愛情、私生活等一系列文章和爭論此起彼伏,并持續發酵。

最后,既然生活是豐富的,題材就應該是豐富的,那么作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體驗和創作個性,選擇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題材進行創作。因而,作家的個人生活經歷、體驗和創作個性開始被關注。1978年,《文匯報》曾組織過關于題材問題的大討論,其中就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有些文章認為,現在首先應該強調題材多樣化。‘題材來自生活,而生活卻是無限廣闊,十分豐富的。因此,作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各自對現實的體驗,采取各不相同的題材,就能形成我們社會主義文藝園地的繁榮景象。題材上百花齊放,力求多樣化,也正是時代的要求。”11

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些現象并不新鮮。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產生于既往文學土壤中,每一現象的出現皆有其產生來源和遞進關系,這本身便是一個良性循環和互動的過程。它們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對于讓文學擺脫教條主義的桎梏,重返“文學自身”,具有積極的意義。僅僅是1978年各文藝組織、文藝報刊恢復工作后的短短幾個月時間,文學批評便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對種種文學痼疾進行清理,其批評矛頭已觸摸到了極左文藝思維的根本癥結;其理論倡導,也已觸及了文學的根本屬性問題。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斷裂論”真正的立足之地和理論起源。

由上可知,新時期文學與“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之間的“斷裂”,主要指是否寬容對待文藝爭論、從現實出發還是從概念出發、是否承認生活和人性的豐富、是否重視作者創作個性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顯著變化。我們僅僅通過1978年所發表的各類文學批評文章和爭鳴,就可以看出,這種變化是巨大的,至少在文學批評的理論導向上,它使得文學創作和批評開始愈益掙脫教條主義和極左文藝思維的束縛,向著文學特有的審美屬性靠攏。

文學既有的傳統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這一切變化產生的基礎和條件。作為新時期文學創作和批評的發展土壤,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的傳統力量必然會參與新時期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建構和轉型。作為新時期文學初始的1978年,這種影響尤為巨大,特別是作為創作號角的文學批評領域。

首先,無論是中國文聯會議等系列講話文章,還是個人色彩較濃的文學點評文章,都一致強調文藝的戰斗武器作用,這一點,延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傳統。即使是對“四人幫”和極左文藝路線的揭批,很大程度上也是將文藝作為“武器”,向“四人幫”的反動文藝開炮的。

“首要的任務是把文藝界批判‘四人幫的第三戰役推向深入,繼續批判他們的陰謀文藝,批判他們炮制的‘文藝黑線專政論及其它謬論,把文藝領域里被他們弄顛倒了的路線是非、思想是非、理論是非重新顛倒過來,肅清其流毒。”12

將文藝作為戰斗武器反對極左文藝路線,把黑白顛倒了的文藝路線再重新顛倒過來,這是新時期文學界撥亂反正的重要途徑。對“四人幫”極左文藝的揭批,已經成為一場“戰斗”和“戰役”,是文學服務于新時期政治的重要使命。“我們特別希望出現一大批文學藝術的闖將,他們努力加強思想武裝,敢于堅持真理,同人民群眾心連心,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放開筆來寫,拿起筆來投入戰斗,把‘四人幫設置的種種精神枷鎖踏在腳下,深刻地、光彩奪目地反映我們偉大的時代。”13

對于1977年以來出現的《班主任》《傷痕》《高潔的青松》等敢于沖破禁區、引起爭論的小說,不少批評家也紛紛從文藝的戰斗武器角度予以肯定:“張光年同志說,這些作品是文學創作中的新事物,是揭批‘四人幫的尖刀,是撥亂反正的贊歌。”14

在當時的很多文學批評家和作家看來,除了揭批“四人幫”的毒害以外,文藝更要為實現新時期總任務服務,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

“讓我們只爭朝夕,爭分奪秒,力爭提前超額完成我們的新時期的總任務!文藝工作正是可以在這件事情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的。我們的文藝要為‘四個現代化服務!‘四個現代化迫切要求我們很好地為它服務!文藝的現代化是我們的當務之急。”15

文學服務于新時期總任務,是新時期賦予作家的歷史使命。關于這一點,中國文聯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決議中這樣提到:“會議認為:文學藝術必須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今天就是要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服務。”16因此,相比于作家創作的使命感和任務感,文學批評家更是以其為標準進行對作品的評判和衡量。當《班主任》《傷痕》等一批敢于正視矛盾、打破禁區的優秀作品陸續面世后,文學批評界也敏感意識到這些作品對于新時期總任務的重要價值。

“同志們指出,這股潮流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它是激烈斗爭中開放的藝術花朵。一次巨大的政治斗爭,不可能不在文學藝術上留下自己的聲音和腳步,這些作品,適應了新時期總任務的需要。”17

新時期文學初始,這種戰斗武器的文學觀是文學創作者和批評家的文學評價原則。這正是新中國成立后文學傳統對新時期文學的延續性影響,這在1978年的文學批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其次,寫重大題材、寫新人物仍是文學批評和創作主流。既然文學需要配合新時期總任務,那么與總任務相關的題材、為實現總任務而奮斗的新人物,自然應該是文學關注的焦點。只不過時代變了,重大題材和新人物的內容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因為,“作家選擇任何題材,都要根據當前時代的需要”18,都要反映時代精神。

“要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當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要大力表現新時期中的新的題材、新的主題、新的人物……前不久我們上海作協召開了小說散文作者座談會,號召大家大力表現當前為實現總任務而進行的偉大斗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作品中反映出時代的精神,才能寫出具有生命力的好作品。”19因此,當新題材、新人物不只囿于工農兵,而出現了為“四化”建設而奮斗的科技工作者、為揭批“四人幫”而斗爭的教育工作者時,重大題材和新人物也開始了其內涵的轉變。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主題,還是表現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工農兵群眾的英雄形象……我們還要表現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革命知識分子,特別是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最近一年多來的作品中,開始出現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的形象,這是可喜的,也是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相適應的。”20

由此可知,重大題材與新人物內涵的變化,并非“斷裂”,而是服務于不同時代精神的自然轉移,無論是之前的寫工農兵,還是新時期初始的寫知識分子;無論是《創業史》中的梁生寶,還是《班主任》中的張俊石……兩者能成為經典和時代的號角,都與文藝的戰斗武器作用息息相關。“我們過去熟悉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梁生寶、李雙雙、楊子榮、李德貴等等,這些形象自然也長存于人們的心中,但是他們的精神面貌所刻上的時代的階段性,也是很顯然的。70年代出現的新人物,已經不只是這樣的面貌了。現實生活已經向我們的作家提出了塑造新人物的新課題。”21由此看來,寫重大題材和新人物,是新的時代精神下對既往創作傳統的重要延續,它的總目標,仍是為揭批“四人幫”服務,為撥亂反正服務,進而為新時期總任務服務。

再次,階級論思維在文學批評中仍然發揮一定作用。階級論思維在“十七年”和“文革”文學批評中占據顯在位置,它側重階級立場在文學創作和批評中的核心位置,重視敵我階級的對立斗爭。這種思維模式對于革命年代增強無產階級的階級凝聚力,以及在建國初期鞏固新生政權,具有積極意義。但這種思維方式卻在“文革”十年中不斷極端化,最終演化成了兩極斗爭模式。在這種兩極思維的影響下,文學批評重視階級斗爭在作品中的表現和側重,與階級斗爭相關的題材和人物等等都成為文學創作著重表現的領域。

對于新時期文學初始的1978年,階級論思維仍然在文學批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雖然對“四人幫”極左文藝的揭批是1978年文學批評的重要使命,但階級斗爭思維,事實上也參與了對極左文藝的斗爭和反思。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文藝“應該是對‘四人幫進行革命的階級斗爭的工具”22。而在對具體作品的批評中,階級思維也是文學批評家的重要評判標準。試看某批評家對《牛虻》中蒙泰尼里和亞瑟之間父子親情的分析:

“關鍵在于蒙泰尼里和亞瑟終于是兩個不同階級的人,走著兩條截然不同的、完全對立的道路。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中,彼此都有過互相爭取的想法,但終究誰也不能影響誰……作者對他(蒙泰尼里)的愛愈深,也愈突出地寫了他的反動階級的虛偽和殘忍。”23

而對于作家創作的階級立場的強調,對作家改造思想、投入斗爭的要求,也是文學批評和創作的重要使命:“這些話劇受到觀眾歡迎的一個原因是作者富有無產階級的真情實感……一個作者只有在十一次路線斗爭中具有這種無產階級感情和義憤,才能通過作品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出這場偉大的斗爭。”24類似的以階級分析法對作家作品進行評論和分析,正是階級論思維在文學批評乃至創作中的延續性影響。由此,對以上文學批評思維的分析,亦須結合其產生的歷史條件進行研究,而既往文學土壤和資源的關聯性影響,也是新時期文學和批評的重要起點。

無論斷裂還是延續,皆基于它根植的歷史土壤——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之中發生發展。只不過,歷史的發展潮流并不是截然兩分的,而是存在大量的融合和混雜地帶。“‘斷裂論總是試圖把歷史劃分為互無聯系的離散本體與完全可知的部分。但混雜物不僅從未消失,而且還在擴散,當混雜物生成時,越界事件就會不斷發生。實際上,如果真的在文本之外有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的話,這些歷史‘真相的常態肯定是‘混雜的而非‘純凈的,而且肯定處于一個不斷混雜的過程之中。”25因此,1978年文學批評的復雜性也正在這里:有對于極左文學思維的反撥,也有對既往文學批評思維和方式的延續,但更多的是各種批評理念的融合與混雜。這不只存在于觀點不同的批評家之中,也會出現在同一位批評家的同一篇文章之中。

首先,在對“人性”“生活”等文學基本問題的理解上,出現了各種觀點的交融、爭論和混雜。

粉碎“四人幫”以來,出于對主題先行的反撥,文藝界大力倡導現實主義,以還原生活和人的真實。因此,人性和生活的豐富性受到很多文學批評家的關注。但同時,不加階級分析的人性復雜性的描寫,也容易模糊作品的階級傾向;而新中國成立后近三十年的文學對人物階級性的強調,使得文藝創作和批評特別重視人物的階級傾向性;敵我階級立場的對立,也使得文學創作對不同階級立場的人物描寫呈現鮮明的階級屬性。因此,在人性豐富性與階級同一性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交融。

有的批評家反對階級性與人性的對立,認為這樣只能造成人物描寫的千篇一律。“‘四人幫把階級性和人性說成是完全對立的、而不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人性和‘人性論等同起來。這真是‘左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在這種假左真右的謬論的影響下,很多文藝作品中的人物都象一個模子里復制出來的‘傀儡,只會滿口政治術語,聲嘶力竭的空洞叫喊;人與人之間,不管什么關系,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一樣的無休止的政治概念的演繹。”26

同時,作者也堅決主張對人性的描寫要嚴格限制在階級性的范圍之內:“人性,都是受非常具體的階級關系的制約和決定的。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人性,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人性……不承認階級性,鼓吹超階級的人性是錯誤的;否認人性,抹煞個性,這樣的階級性也是不存在的……我們反對超階級的‘人性論,但是我們主張文藝要寫社會的階級的人性,通過寫出飽和血肉的、豐富多樣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出人物明確的個性和思想感情,達到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時代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27由此,在階級性與人性豐富性之間,作者做出了一定的整合。

更多的批評家,則在承認人的階級性的前提下,力主文學創作要對人性多樣性和豐富性作出一定的表現。

有批評家在詳述了很多人在樣貌、身份、職業、性格等的種種變化以后,這樣說道:“這還是就形貌、性格、工作崗位等方面來說的,好些人還有階級地位的變化哩!作為一個階級來說,階級屬性是始終存在的。但作為各個個人來說,歷史的激流,時代的影響,通過他自己內因的作用卻可以使某個人的階級地位發生變化,他可能從這個階級轉化到另一個階級里面去……我多么想重復說一句:復雜性和多樣性,貫穿于一切事物之間!”28

其次,既然承認人性和生活的多樣,那么文學創作所表現的人物,就應是多樣的;對它們的表現手法——題材,也應該是多樣的。同時,文藝要發揮戰斗武器作用,那必然要對與戰斗任務有關的重大題材、描寫對象進行側重。因而,在倡導人物多樣化、題材多樣化與寫重大題材之間便出現了相應的融合。

有批評家對兩者進行了共同的肯定,認為兩者都具有重要意義。

“文藝創作沒有并且也不應該有什么禁區。題材問題從來不是文藝作品成敗的必然標志。我們提倡寫反映工農兵斗爭生活的題材,但也歡迎作家和藝術家根據革命需要和自己熟悉的程度選擇其它題材;我們要求以反映現實斗爭生活為主,但也要鼓勵寫歷史題材特別是革命歷史題材;我們強調要塑造工農兵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同時也主張作家描寫各種各樣的人物。”29

爭論是多方面的,對這一觀點,贊同和反對的聲音同時存在。有批評家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兩者很難兼得。

“一些同志認為,在提倡題材多樣化的同時,又強調寫重大題材,實際是‘題材決定論的變種,‘重大題材這個概念也不明確,在多樣化的題材中已經包含著重大題材,當前的主要矛盾是題材太單調,如果再去強調寫重大題材,只能束縛作家的手腳。另一些同志認為,應該承認有重大與非重大題材的區別是客觀存在,多樣化中應該有重點。”30當時的很多人認為:“應該允許在六條政治標準的前提下,各種人物都可以作為特定作品的主人公。當然,多樣化中,英雄人物應占主要地位。”31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大多數批評家眼中,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法是交融混雜的。

再次,文藝的戰斗武器作用和它為新時期總任務服務的使命,使作家的創作具有很強的使命感和任務感。由此,作家為配合當前斗爭而創作,為任務而創作,為了寫作而“下去”體驗生活,就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命題。1978年,劉白羽曾在《創作與生活》一文中這樣說過:

“我們要深刻理解‘深入實際斗爭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就是要和工農兵一樣,為了一種理想、一個目標而共同奮斗,和工農兵在共同斗爭中同生死,共命運,結成親密無間的戰友。”32

新時期文學初期的1978年,工農兵題材仍是重大題材,工農兵生活仍然是作家需要深入體驗的生活。而對于那些不熟悉工農兵生活的人,為了完成創作任務而“下去體驗生活”就成為一種必然。同時,文學批評界對于作家創作個性的關注已然興起。很多批評家主張作家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題材:“寫什么、不寫什么,怎么樣寫,都應由作家自己來決定……作家有權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熟悉程度和表現技巧的特點,自由地選取文藝創作的題材、體裁、形式和風格。”33

過渡時期,為了克服單一化的寫作模式和題材模式,對作家不同創作個性的關注在1978年成為熱點。因此,在創作自主與為了寫任務而“下去體驗生活”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融合和側重。即使是劉白羽本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如此。就在《創作與生活》一文中,劉白羽自己也表現出了對“下去一段時間體驗生活”的思考。

“所謂下去一段時間‘體驗體驗生活的說法是值得研究的。生活是一個永不靜止,永遠發展,永遠變幻的大海。作者一直到死,時時刻刻都在觀察著他所生活的世界,長期地積累著極其豐富的生活經驗,我認為這就是生活的廣度,只有在這個長期積累基礎上深刻發掘,才能達到生活的深度。”34

如果不下去體驗生活,該如何熟悉自己不了解的生活呢?又該如何配合斗爭任務呢?劉白羽的文章事實上同時肯定和包容了兩種創作方式。而像這樣包容性較強的文章,在當時并不少見。

除了以上對不同創作方式和方法的融合以外,對某些具體文藝弊病的反撥,也存在一個混雜的時期。對于新時期初期的文學批評來說,最顯著的“斷裂”現象大概就是對“主題先行”創作方式的否定了。這也是當時揭批“四人幫”文藝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創作弊病,從既定的概念出發去圖解主題,而并非從生活體驗出發去呈現主題,是主題先行的最大問題,“主題”可以先有,但生活體驗必須足以支撐主題才行,否則作品必然流入概念化。但即使是對這一創作癥結的剝離過程,也經歷了一個反復和混雜的過程。

“我們還常常能碰見按‘四人幫的模式去寫所謂揭批‘四人幫的作品,還常常能看見一些編織著假話、空話、大話、廢話的篇章,還常常能遇見帶著現成主題去搜集材料的創作方式,也還常常不得不和掛著黑白臉譜的人物打交道!”35

在文學批評領域,從兩極斗爭這個既定主題出發,要求正邪斗法,兩極對立,以此對創作有所要求的文章就不在少數。例如有批評家這樣認為:“最好是真實地表現出當時在‘四人幫的淫威下,廣大群眾和干部是不屈服的,是有斗爭的,哪怕是曲折的抵制和斗爭。如果單是寫‘好人受苦,在敵人摧殘下無所作為,現實主義就不夠充分了。”36如此,作為文學批評來說,先驗地強調敵我斗爭,這仍然是從固定的概念出發去要求作品,是主題先行在文學批評領域的變種。

關于這一點,有批評家用“身有余毒”來形容主題先行這一創作痼疾對當時很多作家和批評家的影響。在很多深受創作痼疾影響的人看來,“衡量一部作品好壞的標準,就是他們頭腦中的固有的幾條條,或者書上寫的幾條條”,“而不是作品在實踐中即在人民群眾中反映和產生的社會效果。因此,當前在文藝領域肅清流毒,弄清楚并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是一項根本的任務”37。的確,對某些創作弊病的治愈,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主題先行這一文藝弊病的反撥,除了堅持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以外,同樣需要一個時間的沉淀過程。

總的來說,1978年的文學批評,是一個對“文革”所沉積文藝痼疾的撥亂反正過程,也是新時期文學之所以“新”的脫胎換骨的過程。只不過,“新”與“舊”,并非高度本質化的兩個存在物。“新”之于“舊”來說,既不是一個完整而純粹的他者,也不是一個毫無關聯的異質性存在,而是脫胎于“舊”。這其中,有對文藝弊病的揚棄,也有對創作原則的保留,更有大量的融合與混雜地帶。這對于剛剛步入新時期的1978年文學批評來說,尤其如此。

新時期文學,正是基于富有歷史轉折意義的1978年發展而來。新時期主流文學觀的萌芽狀態,我們從1978年的文學批評之中依稀可見,只不過,它還遠未形成80年代那樣的規模。“‘50—70年代文學遠比80年代的文學史敘述者理解的復雜得多,近年來當代文學研究中日漸升溫的‘50—70年代文學研究似乎正以越來越充分的理由證實了這一點。與此同時,重返‘新時期文學的工作也開始有效地揭示出兩個時代之間的知識關聯。”38如果說,80年代以來的文學建構了一個關于“文學回到自身”的新的話語霸權,那么它可能已經悄悄遮蔽了那些被保留和延續下來的傳統因子,遺忘了那些曾經有過、甚至至今仍然存在著的“混雜物”;而“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也是如此:人性豐富性、題材多樣性等文學批評理念一直存在,只不過并不像80年代那樣主流化,而“新時期”伊始,這些理念便開始向中心游走。1978年的文學批評,正可淋漓盡致地呈現這一過程。

一切皆有來歷,要了解新時期主流文學觀的形成,它的優長和局限是什么,“首先正是盡可能地去重建這種霸權的譜系:它從哪兒來,而為什么是它獲得了今天的霸權地位?”39而1978年的文學批評,正可窺見這一發展譜系的原點。

【注釋】

①李楊:《“文學史意識”與“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國文學”》,載《江漢論壇》2002年第3期。

②李楊:《重返八十年代: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八十年代文學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訪談》,載《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1期。

③畢光明:《“斷裂”與“關聯”:當代文學“一體化”之爭再思考——兼談“50-70年代文學”與“新時期文學”之關聯研究的意義》,載《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

④李楊:《沒有“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何來“新時期文學”?》,載《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

⑤周揚:《在斗爭中學習》,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⑥歐陽山:《提倡批評和反批評》,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⑦33本刊特約評論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和藝術民主》,載《文藝報》1978年第6期。

⑧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57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⑨蘇叔陽:《從社會實踐中來,受社會實踐檢驗》,載《文藝報》1978年第5期。

⑩秦牧:《杜甫爬樹和魯迅馳馬》,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11《〈文匯報〉討論文藝創作的題材問題》,載《文藝報》1978年第2期。

1213郭沫若:《衷心的祝愿——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的書面講話》,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14徐遲:《文藝與“現代化”》,載《文藝報》1978年第3期。

15本刊記者:《解放思想,沖破禁區,繁榮短篇小說創作——記本刊在上海召開的短篇小說座談會》,載《文藝報》1978年第4期。

16《中國文聯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的決議》,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1736本刊記者:《短篇小說的新氣象、新突破——記本刊在北京召開的短篇小說座談會》,載《文藝報》1978年第4期。

18周揚:《〈逼上梁山〉序》,載《文藝報》1978年第5期。

19巴金:《迎接社會主義文藝的春天》,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20周揚:《在斗爭中學習》,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21潔泯:《革命的現實主義力量——讀近年來的若干短篇小說》,載《文藝報》1978年第2期。

22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232627丹晨:《文藝與淚水》,載《文藝報》1978年第4期。

24顏振奮:《生動活潑的話劇舞臺》,載《文藝報》1978年第3期。

25李楊:《重返“新時期文學”的意義》,載《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

28秦牧:《杜甫爬樹和魯迅馳馬》,載《文藝報》1978年第1期。

29劉夢溪:《徹底解放文藝的生產力》,載《文藝報》1978年第2期。

3031《延河》編輯部供稿:《迫切需要進行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延河〉編輯部召開文藝評論工作者座談會》,載《文藝報》1978年第5期。

3234劉白羽:《創作與生活》,載《文藝報》1978年第2期。

35陳言:《掃蕩瞞和騙的文藝》,載《文藝報》1978年第4期。

37茅盾:《作家如何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載《文藝報》1978年第5期。

38李楊:《重返“新時期文學”的意義》,載《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

39德里達:《書寫與差異》,15頁,三聯書店2001年版。

[陳寧,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七年批評理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6CZW052)。

猜你喜歡
創作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6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一级色|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女人一级毛片| 四虎AV麻豆| 无码AV动漫|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论视频| 一级毛片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亚洲αv毛片|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精品91在线| 欧美激情成人网| 伊人天堂网|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一级片一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国产91av在线|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免费播放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