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秋飛
摘 要:少數民族山區是全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百色市少數民族貧困區集“老、少、邊、山、窮、庫”六位一體,扶貧、脫貧任務尤為艱巨。該文立足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的特殊背景與地理特征,分析了該地區的貧困成因,并從發展特色農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集體經濟、發展民俗生態旅游、提高農戶文化素質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緩貧脫貧之路。
關鍵詞: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貧困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2-0018-03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對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老、少、邊、窮、山區,由于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致貧原因的異質性,扶貧、脫貧任務尤為艱巨。百色市少數民族貧困區具有集民族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偏遠山區于一體的特質,截至目前為止,全市12個區縣(市)中仍有11個縣市(田陽、田東、平果、西林、德保、靖西、那坡、凌云、樂業、田林、隆林)被列為貧困縣(市),其中后7個縣(市)被列為深度貧困縣(市),5個鄉(鎮)被列為深度貧困鄉(鎮),495個行政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1]。
1 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貧困成因分析
百色地處廣西西部,與云南、貴州、越南毗鄰相接,屬于我國邊境地區;處于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連續地帶之上,屬于典型的山區,水土流失嚴重,連片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基礎設施和經濟薄弱,貧困發生率高,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區域。經調查分析,引起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貧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石漠化山區地貌不利于農業生產 百色地形屬于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巖石裸露,是廣西巖溶分布面積最廣和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僅百色河池地區石漠化土地面積就占廣西石漠化面積的60%,而百色市山地面積占總面積95%以上,其中石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和平原僅占4.6%[2]。該地區土層形成緩慢,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利用困難,人均耕地少,自然災害頻繁,山區溶洞廣布,地下水豐富但難以利用,地表缺水,導致灌溉困難。加之少數民族多生活在高寒山區、深山區和石山區,自然環境條件與農業生產條件更加惡劣,符合史開國“貧困向來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如影隨形”的結論[3]。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造成百色地區農業生態環境極度脆弱,導致農業生產環境差,是百色市少數民族農民擺脫貧困最關鍵的障礙。
1.2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地形復雜,山高谷深,在該地區修路,需要跨溝越嶺、架橋穿洞,修路與維護成本遠遠高于平原地區,長期以來,使得該地區一度被大山阻隔與封閉。近年來,雖通過“精準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的貧困面貌已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補充和完善,但一些偏遠地區的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仍不健全,運輸能力差。比如,目前除了田東、田陽、平果和西林4個縣通鐵路外,仍有8個縣市不通鐵路,西林、凌云、樂業3個縣未開通高速公路,此外,貧困地區與產業發展配套的倉儲物流、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也十分不發達,使得這些地區豐富的農副產品、礦產資源的流通和旅游業的發展都受到了極大限制。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百色市商品輸出、輸入量小,購買力弱,與周邊市縣交通互通性差,加大了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阻礙了貨物流通和人員流動,束縛了該地區的商業發展[4]。
1.3 資源開發不合理、產業規模小 少數民族山區自然資源過度或不合理開發、產業發展規模小、模式單一,是導致當地產業發展緩慢,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一些連片特困區,由于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程度較低,生產力水平低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過度開發資源,導致環境惡化,生態遭到破壞,阻礙了當地產業的發展。比如,隆林縣隆或鎮對當地的貴金屬金礦資源進行了大量開發,使得植被破壞、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嚴重,出現了大量的荒廢礦山、土地,導致無法種植農作物,造成了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的局面。在一些貧困區,雖然已經探索出了一些適合貧困村發展的新模式,但產業發展受限于個體私營經濟和鄉鎮企業規模小,很多企業、集體經濟由于農業、養殖生產技術落后,產業化程度低,缺乏品牌競爭力而導致經濟效益低,產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1.4 勞動力資源不足,文化素質低 在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效益差距極為顯著。少數民族貧困區的青年勞動力和文化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傾向于進城務工,留守人員以老幼居多,絕大多數青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工作,僅在作物播種和秋收時節返鄉,對農田、耕地管理粗放,務農收益極低。再者,在農村留守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背景的占絕大多數,生產技術、管理水平較高的人員數量嚴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人才流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山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2 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貧困治理成效及對策
2.1 立足區域實際,發展特色農業 由于少數民族山區地域條件差異較大,自身優勢和劣勢有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須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把市場需求與民眾意愿、特色資源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百色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在河谷平原適宜發展芒果、香蕉、火龍果、百香果、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水果,山地可發展桑蠶、煙草、茶園等經濟作物產業和特種畜牧養殖。在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應突出產業特色,打造產業品牌,面對產品需求多樣化,掌握好發展重心和主線;另一方面,打造特色產業種養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增加農戶的經濟來源。近年來,各少數民族貧困區立足自身實際,針對區域發展優勢,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區域性產業,如百色右江河谷的芒果及其深加工產業,平果、田東縣的火龍果產業,那坡縣的生態桑蠶產業,隆林縣的特色黑豬養殖產業,靖西市的“高架網床+微生物”的生態養殖模式和田林縣的油茶示范種植基地等[5]。
2.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開山區封閉大門 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大規模流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而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員、物資的流通規模[3]。實踐表明,要解決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的貧困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的補充和完善是首要任務。由于百色少數民族山區的地形地貌限制,使得該區的基礎設施落后,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大山重重封堵,對外處于封閉狀態。近十幾年來,百色市一直致力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截至2015年底,全市實現75%的縣(市、區)通高速公路,100%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95.28%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路網結構明顯改善,使得地區封閉得到打破,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從整體上提高了少數民族貧困區農戶的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另外,除了交通基礎設施之外,還應推進水利、電力、通訊、醫療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根本上保障少數民族貧困區的生活、生產條件[6]。
2.3 培育集體經濟、發展民俗生態旅游 少數民族貧困村的產業發展規模不大,是因為農戶各自為營,受到土地、資本、技術等資源的限制,很難使產業規模化、現代化。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培育集體產業,可以為基層組織提供經濟支持,成立新型經營主體,充分利用集體資源和激活各生產要素,推進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貧困戶收入,扭轉少數民族地區長期貧困落后的局面。此外,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特點,合理利用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設計開發符合少數民族群體生計特征的項目,如發展民俗生態旅游和開發、推廣少數民族特色產品。百色少數民族貧困區的溶洞、湖泊、瀑布、奇峰秀石等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而少數民族的服飾、歌舞、飲食、醫藥等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再者,百色是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也及其豐富。發展民俗生態旅游、將少數民族特色產品打入市場,是增加貧困戶收入、擺脫貧困的重要渠道。
2.4 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推進素質提升工程 對少數民族貧困區,進一步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增加教育供給,提高教育質量。對于留守兒童,給予必要的生活照顧和心理健康服務,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等政策,鼓勵少數民族家庭送子女入學完成義務教育。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少數民族地區從教,在工資、住房、職稱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留住高學歷人才。此外,加強農村能人建設,培育新型農民,通過遠程教育、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形式,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加大對村屯干部、種養大戶、回鄉創業等鄉土人才的培訓力度,爭取產生一批在種養技術、產業管理等方面的致富帶頭人。
3 結語
由于百色市少數民族山區獨特的地理特征與民族文化,治理貧困需要充分考慮其復雜的致貧因素,依據自身的環境特點與優勢,采取發展特色農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集體經濟、發展民俗生態旅游、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等措施,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擺脫貧困現狀。
參考文獻
[1]人民論壇課題組.如何真正實現深度貧困地區高質量脫貧——人民論壇對百色的專題調研[J].人民論壇,2018(21):32-37.
[2]國家林業局.中國石漠化狀況公報[N].中國綠色時報,2012-06-18(003).
[3]史開國.新時期西南喀斯特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以畢節試驗區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67-71.
[4]王永廳.西南喀斯特地區貧困成因及對策分析——以貴州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93-98.
[5]李延,曠愛萍.鄉村振興戰略下對貧困村產業發展的思考——基于廣西百色市貧困村產業發展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3):136-139.
[6]韋曉英,盧兆龍.百色連片貧困區開發對策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05):69-7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