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劉剛 王斌 李正才 楊校生
摘 要:在林業生態建設中,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已成為充分發揮林業各種效益,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目標的重要手段。該文以浙江省世行貸款“林業綜合發展項目”建設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進行系統研究,從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社會經濟效益和支撐保障體系4個方面出發,通過分析和篩選,確立了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4大類11小類,共34項評價指標。基于這些指標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專家打分,計算了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構建了評價模型。研究成果可作為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判的工具。
關鍵詞:純林生態修復;評價;指標體系;AHP
中圖分類號 Q948;X1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2-0096-05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realizing the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ure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Zhejiang Integrated Forestry Development Project Financed by the World Bank as the main object,and studie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pure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rom ecosystem structure,ecosystem function,social economic benefit and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creening,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of pure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as established,which includes 34 evaluation indexes of 11 categories. Based on these indexes,the combining weigh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AHP combined with expert scoring,and then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a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pure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Key words:Pure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Evaluation;Index system;AHP
林業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隨著國內外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深入,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地評價林業發展水平,已成為近期林業科學的研究重點;同時,評價也是充分發揮林業各種效益,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目標的重要手段[1-2]。
為改善優化森林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利用,2010年10月11日,涉及浙江、安徽、河北、遼寧、山西等5省68個縣(市、區)、總投資達13.6億元人民幣的世行貸款“林業綜合發展項目”全面啟動實施。浙江省在臨安、富陽、安吉和德清4個縣(市、區)實施低效純林生態修復2.4萬hm2,開展人工純林改造試點,分期分批將生態效益低下的松、杉、板栗、茶葉純林改造為針闊混交林、闊竹混交林以及茶闊混交林等復合層林,逐步形成了內容豐富、結構穩定、功能合理、效益顯著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全國的低質低效人工純林改造為生態經濟復合型森林探索道路,積累經驗,提供可復制的樣板和模型。
由于不同地區自然環境條件的差異較大,造林模式及類型各有不同,不同模式之間的效益很難比較,因此建立一套相對完整和成熟的林業生態工程綜合效益監測、評價及動態調控體系顯得尤為必要。為此,本研究以浙江省世行貸款“林業綜合發展項目”中不同造林(修復)模式為研究對象,基于項目調查和監測的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用于各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的計量研究和綜合評價。
1 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目前生態修復是各國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其特點是減少用工、節約成本、應用面積廣、具有較高的綜合效益[3]。
鑒于人工林林分樹種單一,生態功能低下的特點,生產上常通過補植改造、間伐改造和封育改造,把現有生態退化或不穩定純林改造轉變成為更有利于環境的混交林,提高林分質量,調整森林結構,并減少成片純林分布,增加生物多樣性,恢復和提高其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協調性、群落穩定性,加強森林生態的功能和可持續性。通過分析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本文從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社會經濟效益和支撐保障體系4個方面來評價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
1.1 生態系統結構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與非生物相互作用結合而成的結構有序的系統。在純林生態修復中生態系統結構是影響生態系統組成要素及其量比的重要指標,生態系統結構主要包括組分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3個方面,各組分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以及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途徑與傳遞關系。根據純林生態修復前后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按照篩選確定的評價指標不同評價目的和范圍,主要從森林群落組成、生物多樣性2個角度進行生態系統結構評價。
1.2 生態系統功能 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3個方面。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喪失的過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把同一物種之間,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意愿”表達給對方,從而在客觀上達到自己的目的。純林生態修復后的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加速了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由單一轉變為豐富。根據其變化,按照篩選確定的評價指標不同評價目的和范圍,主要從森林生態系統初級生產、水土保持、養分循環、病蟲害防治4個角度進行生態系統功能評價。
1.3 社會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是指項目實施后為社會所作的貢獻,也稱外部間接經濟效益,是一項工程對就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社會福利方面所作各種貢獻的總稱。經濟效益是資金占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純林生態修復后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評價其綜合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按照篩選確定的評價指標不同評價目的和范圍,主要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2個角度進行社會經濟效益評價。
1.4 支撐保障體系 純林生態修復的支撐體系是指對林業發展起支撐作用的關鍵要素及其活動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包括技術、基礎設施、產品、資金和需求等方面;純林生態修復的保障體系是指確保林業健康、安全、高效發展的各種要素及其活動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包括組織、人才、法律、制度等保障措施。按照篩選確定的評價指標不同評價目的和范圍,主要從科技與教育、林業政策、組織保障3個角度進行評價。
2 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對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評價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僅要考慮到它的全面性、可比性和科學性,也要考慮到它的可操作性,因此,并不是設計的指標越多越好,合適的評價指標個數,應當隨評價的復雜性而異[3]。
2.1 指標體系設置原則 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涉及生態、經濟、社會、政策等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系統,因此在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原則作為構建該體系的依據。(1)系統層次性。評價指標和標準要具有全面性、系統性,能夠反映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效益。通過所設計的指標體系,把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和保護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以反映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總體情況。(2)可操作性。要求指標體系可操作、可測算,便于把握,力求簡潔易行。各類指標的統計要有利于資料的取得,而且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能夠予以計算研究和分析。(3)科學性。制定的評價指標必須科學、合理,能夠反應可持續發展林業的本質內涵和特征;同時,指標數量不宜過多或過少,指標過多,評價難度大;指標過少,評價不穩定。(4)可比性。要求不同的造林模型都要按照統一規定的指標體系和核算方法與程序進行,以便于不同模型發展進程的比較;量化指標元素口徑要一致,以提供相互可比的量化信息。
2.2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社會經濟效益及支撐保障體系4方面指標。綜合國內外評價指標的選擇來源,以及項目評價實際需要和純林生態修復評價的一般要求,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社會發展原理、社會林業等理論依據初選評價指標40余項。后將初選指標交由項目管理單位、項目環評專家、項目社會評價專家以及第3方科研單位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咨詢,全面、科學地吸收專家意見,剔除一些不適宜的、重復的、數據難以收集的指標,最終確立林業綜合發展評價指標4大類11小類,共34項評價指標。通過對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的分析,確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建成具有遞階層次結構的評價體系;整個體系分為3個層次:第1層為遞階結構的最高層,即目標層;第2層為要素層,基于不同要素來評測對目標層的重要性;第3層為指標層,體現每項指標對相應準則層的相對重要性(表1)。
3 評價體系中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及應用
3.1 權重計算方法 權重主要反映各項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相對重要程度[4]。在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同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為使每項指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應賦予不同的評價指標以不同的權重。本研究采用AHP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根據建立的包括目標層、要素層和指標層的層次結構模型,將每個指標的重要性分為5級,即“5非常重要、4比較重要、3一般、2不太重要、1很不重要”,以調查問卷形式請專家對指標權重進行打分。運用Excel軟件計算各指標平均得分,對同層內各指標按得分高低排序,之后采用下列公式確定同層內各指標的兩兩比較1-9標度。
3.2 評價體系各指標權重 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對評價目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總體來看,評價者比較關注林業的社會經濟效益(權重0.3292),其次是生態系統功能(權重0.2695)和結構(權重0.2207)以及相應的支撐保障體系(權重0.1807)。生態系統結構中,衡量生物多樣性的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權重較高;生態系統功能中,森林的初級生產能力比較重要;社會經濟效益中,評價者比較關注參與項目農戶收入增加情況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增加的就業人數;支撐保障體系中,培訓農民數量、農民協會數量、科技人員數量比較重要。
3.3 評價指標權重的應用 根據上述權重構建的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模型,可將多個評價指標值合成為一個整體性的綜合評價值,對不同參評對象進行評價。各評價指標的賦值通過可量化的計算方法獲得。另外,除了對總體進行評價外,還可以對不同評價對象的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社會經濟效益及支撐保障體系等進行橫向對比分析。
用于綜合評價的模型為:
式中,Vi是評價體系中第i個指標的賦值,Wwi為第i個指標的合成權重。利用該模型進行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時,將參與評比的對象按照上述評價指標分別賦值,將這些賦值分別乘以相應的合成權重,得出各項指標的得分,然后將這些得分求和,所得的分數即為各評價對象的總得分。總分得的高低即可體現評價對象綜合能力的高低。
4 結語
浙江省世行貸款“林業綜合發展項目”實施以來,其實際成效如何,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何,怎樣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同時更大的提升經濟效益,以及如何制定各項工程的后續政策等問題,受到各方的廣泛關注,效益評價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思路。通過評價,可及時了解項目的運行結果,尋求項目存在的問題,調整經營管理方式,是使之向更加科學、合理的良性循環發展。本文在系統分析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主要內容基礎上,結合世行項目的實踐經驗以及林業發展的特點,建立了具有4層遞階架構,34項評價指標的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同時,基于專家打分和層次分析法研究了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建立了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研究成果可為林業生態工程綜合效益監測、評價及動態調控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謝明華.江西林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1.
[2]蘭月竹,呂杰.遼寧林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以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153-157.
[3]楊子峰,于興修,馬騫.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效益評價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75-181.
[4]賀勝兵,鐘麗,周華蓉.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2):89-95.
[5]駱正清,楊善林.層次分析法中幾種標度的比較[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9:51-60.
[6]王斌,梅秀英,汪陽東,等.林業科研人員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分析[J].科研管理,2013(34):148-15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