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輝
今年秋季學期起,國家開始實施《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此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辦法》,規定今后公費師范生將享受“兩免一補”和畢業入崗入編等優惠政策,可在師范專業范圍內轉專業,履約任教年限由10年調整至6年以上,還可免試攻讀非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辦法》的一大亮點,是建立了公費師范生轉入與退出制度。其中規定:“有志從教并符合條件的非師范專業優秀學生,在入學2年內,可在教育部和學校核定的公費師范生招生計劃內轉入師范專業,簽訂協議并由所在學校按相關標準返還學費、住宿費,補發生活費補助。公費師范生可按照所在學校規定的辦法和程序,在師范專業范圍內進行二次專業選擇。錄取后經考察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范生,在入學1年內,按照規定退還已享受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補助,并由所在學校根據當年高考成績將其調整到符合錄取條件的非師范專業。”
國家對原來的免費師范生教育辦法進行改革“升級”,將“免費師范生”改為“公費師范生”,并建立公費師范生轉入與退出制度,正是實現該項政策動態管理的務實之舉,能夠進一步激發公費師范生培養制度的活力。
第一,建立公費師范生轉入與退出制度,是公費師范生培養的現實需要。一方面,公費師范生“包分配、包就業”的制度設計,雖然保證了鄉村師資的穩定來源,增強了公費師范教育的吸引力,但也給部分公費師范生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制造了“空間”,導致學校對不愿做教師或達不到標準的公費師范生無法清退;另一方面,有些想做公費師范生的優秀學生,由于在報志愿時沒有填報這一志愿,后期想改也無從改起。如今,新出臺的《辦法》提出可將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范生調整到非師范專業,可將有志從教的優秀非師范專業學生轉入師范專業,正是從公費師范生培養的現實需要做出的重大調整,是對10年來“免費師范生”教育的經驗總結,能有效改變原有培養政策“能進不能出”的不利局面。
第二,建立公費師范生轉入與退出制度,有利于增強公費師范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改變“一個志愿定終生”的制度,建立公費師范生退出、準出、清退、轉入機制,允許不喜歡師范教育、不愿當教師的公費師范生在大學階段退出,讓真正喜歡師范教育、愿意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重新進入,并將不適合做教師的公費師范生調整到非師范專業。這樣不僅保證了寶貴的公費師范生教育資源不被浪費,從源頭上杜絕了不合格人員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同時對報讀公費師范生的學生也是一種壓力和責任,也給了原先沒有填報該項志愿后期還想“轉行”的學生一次難得的機會,有效激發了公費師范教育的活力,進一步拓寬了公費師范生的選拔渠道,有利于提高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質量。
第三,建立公費師范生轉入與退出制度,有利于公費師范生的教育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部屬師范大學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在校期間公費師范生進入、退出的具體辦法。”這種“該出的出、該入的入、該退的退”的制度設計,讓相關高校對公費師范生的管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相關高校可根據師范教育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規律,對公費師范生的師德、學業、實習等方面做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規定,制定出更加詳細的教育和培養規劃,從而實現公費師范生“國家培養、國家使用、服務教育”的總體目標。較之原有的實施辦法,新《辦法》更具體、更靈活、更具可操作性。
總之,建立公費師范生轉入與退出制度,允許公費師范生二次選擇專業,不僅有利于公費師范生的個人發展,而且有利于公費師范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公費師范生培養質量的提高。這一制度的建立可謂正當其時,對于深化當前的教師教育機制改革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