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公主嶺市雙龍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公主嶺136100)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玉米的種植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盡管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但還遠遠不夠,因為玉米質量和產量關系到我國糧食的安全,所以要不斷的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品種很多,每個品種生長的地區環境也不相同,要想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就要根據每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提高玉米的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促進我國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提高,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本文總結了玉米栽培技術問題及玉米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僅供廣大讀者借鑒與參考。
玉米作為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同株,異花授粉,莖稈強壯,植株高大。其產量和質量與栽培季節有著緊密的關系,在恰當的季節進行玉米的栽培,有利于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因此,相較于夏季高溫造成的水分極度缺失和營養供給不足,以及秋季的陰雨綿綿和冬季的寒冷。玉米的栽培季節最好在春季,這是一年中最為適宜的季節。
玉米作為一種喜肥水、好溫熱、需氧多和怕澇漬的植物,栽培土壤的選取是非常重要的。一旦選取的土壤存在營養元素過于貧瘠、土質過于酸化和土壤過于黏性等情況,會很容易導致玉米生長發育不良,因此,一定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每一種玉米的特點,選擇適合其生長的土壤環境,保證土壤的酸堿度和肥水含量等都適合玉米生長。
在玉米的選種上,應該綜合考慮栽培地區的土壤成分、氣候變化,以及玉米本身的抗病蟲害和抗倒伏等因素,選取優良的、高產的、抗病蟲害的玉米品種,這樣才能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在玉米的選種之后,就是對玉米進行播種,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播種方式,玉米播種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種植和寬窄行種植,都以間隔距離為標準來進行相關的衡量,因此,要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進行栽培,保證玉米健康生長。
只有科學進行施肥,才能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生長過程中對氮磷鉀肥的需求較多,因此,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要以施用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其比率一般是3∶2∶2.8。在玉米苗的時期,玉米生長的速度比較慢,株型也比較小,所需要的營養也就不多,施肥量只要總肥量的10%即可。在玉米的開花期,生長速度相對于玉米苗期來說明顯加快,這時需要的營養就增加了,施肥量要達到總肥量的60%左右。而這之后的玉米生長速度又減慢了,施肥量就應該控制在20%左右。
玉米的田間管理分為苗期、穗期和結果期三期管理,對其進行有效的、科學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在苗期管理的過程中,要做好定苗和間苗的工作,及時進行施肥、澆水和除草,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穗期管理的過程中,要通過施用攻稈肥、攻穗肥等方式,保障玉米植株生長發育,避免其缺水和脫肥。在結果期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做好補肥、灌溉、人工授粉的工作,保證玉米栽培土壤的水肥充足、營養豐富以及授粉的及時,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玉米栽培新技術可以從基因的角度入手,可以有效杜絕害蟲侵襲的基因形狀特征,并以此為基礎,作為玉米栽培新技術的研發突破口,利用玉米栽培新技術將優良的玉米抗病蟲害性狀組合在一起,有效地發揮出玉米栽培新技術對于抗病蟲害的作用。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體系的逐步完善,我國的各個農業研究院所已經以種子工程研究為突破口,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體系,進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玉米栽培新技術應用體系。
在具體開展玉米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要做好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當然預防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如果玉米一旦發病,建議首先選擇生物防治或者物理防治,如果以上兩種方式效果不佳,要及時采取科學的化學防治,把握好化學藥劑的用法與用量,盡最大努力避免藥劑給土壤和環境帶來負擔。
玉米質量和產量關系著我國糧食的安全,民以食為天,要不斷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同時根據每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不斷提高玉米的栽培技術,保證我國玉米產量和質量的不斷提升與飛躍,從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人們食用健康。
[1]桑慧藏.淺談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新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18).
[2]李海英.國內玉米病蟲害防治與轉基因玉米的應用前景探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3,(01).
[3]林志松.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新技術淺談[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05).
[4]劉杰,姜玉英.2012年玉米病蟲害發生概況特點和原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4,(07).
[5]翟治芬,胡瑋,嚴昌榮,劉勤,劉爽.中國玉米生育期變化及其影響因子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