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艷,侯立剛,張兆燁
(1.乾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吉林乾安131400;2.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吉林長春130033)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水稻、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逐年增加。玉米秸稈作為農業生產中一項重要的副產品,產量持續增大。我國玉米秸稈年產量為24031.41萬噸,成為僅次于水稻秸稈的第二大作物秸稈。在可收集利用秸稈資源量中,除已用于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外,仍有大量秸稈被遺棄田間或直接焚燒。這樣既浪費資源,又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在我國農業生產中,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特別是作物秸稈還田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使用玉米收獲機收獲后,利用秸稈還田機進行二次粉碎滅茬,玉米秸稈粉碎還田作業質量應符合DB 32/T1171-2007《玉米秸稈粉碎還田作業質量標準》的規定,秸稈粉碎長度應不超過10厘米。
玉米收獲機、秸稈還田機、免耕播種機、深松機、聯合整地機、液壓耙、液壓翻轉犁、拖拉機、噴藥罐等;配套牽引動力一般應在210馬力以上。根據技術推廣區域的生態栽培條件,選用通過國家或黑龍江省審定推廣的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同時所選品種可比當地主栽直播品種所需積溫少100℃~200℃,或葉片數少1~2片的品種,種子質量符合GB 4404.1《糧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禾谷類》的規定。
選擇耕層深厚,地勢平坦,肥力較高,保水保肥的地塊。秋季收獲后整地,播種前不進行耕整地作業,苗期深松1~2次,第一次深松20厘米,第二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
播種時期:一般在4月30日~5月5日播種,5~10厘米地溫穩定在8℃時可播種,出苗或放苗后能躲過-3℃的凍害;播種方式:秸稈翻耕還田地塊采用壟作播種,秸稈碎混還田地塊采用平作播種,秸稈覆蓋還田地塊采取免耕平播;播種深度:播深3厘米,做到深淺一致,覆土均勻。播種量:按種子發芽率、種植密度要求等確定播種量,機械播種播量2.7~3.3公斤/畝。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生產條件、品種特性以及生產目的,合理配置株行距,確保適宜密度,其中65厘米均勻行距播種,緊湊型品種的合理種植密度為4000~4500株/畝;130厘米寬窄行,緊湊型品種種植密度為4500~5000株/畝。
根據肥料使用原則,應用增鉀控氮、優化配方施肥技術,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肥料選擇用量,以化肥用量配比為N∶P2O5∶K2O=1∶0.5∶0.6。底肥選擇高氮(N>24%)低磷鉀(P2O5<12%,K2O<12%)含量的緩釋肥、控釋肥或穩定性肥料,每畝施用40kg。種肥選擇低氮(N<12%)高磷鉀含量(P2O5>15%,K2O>15%)的復混肥或復合肥,每畝用量10公斤。
根據化肥施用方法,使用免耕播種機等雙層施肥機進行施肥作業。種肥施用深度3~5厘米,條施。底肥側深施,施用深度10~12厘米,條施。
也可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土壤供肥能力、氣候栽培條件、目標產量等因素進行測土配方施肥,選用符合玉米生長發育對氮、磷、鉀需求的控釋摻混肥,其氮肥的控釋氮素比例不少于30%,包膜尿素含N量不低于45%,釋放期為60天。施肥量:N∶P2O5∶K2O為29∶13∶10的控釋摻混肥為40公斤/畝;施肥方式:結合播種時采用施肥播種一體機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耕層15~20厘米左右。
玉米齊苗后,如出苗率低于等于85%,需進行催芽坐水補種或育苗移栽。補種或移栽苗,要供足肥水,促進苗生長;如缺苗率小于15%,在缺苗的周圍不進行間苗。在拔節期前及時去除分蘗,去除時避免損傷植株。
通過種子包衣防控苗期病蟲害與絲黑穗病,粘蟲:在6月中、下旬,幼蟲3齡前防治,菊酯類農藥用量20~30毫升/畝+水20~30公斤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玉米螟:玉米螟產卵前用高壓汞燈誘殺成蟲,玉米螟卵始期、初盛期釋放赤眼蜂2.5~3.0萬頭/畝,分2次釋放,玉米心葉末期用BT可濕性粉劑200克/畝+水25公斤噴霧防治;紅蜘蛛或蚜蟲:用菊酯類或阿維菌素類藥劑進行防治;大、小斑病:用6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
針對不同地區玉米生產實際和氣候資源特點,科學規劃不同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方式的應用比例。應以鄉(鎮)為一個規劃單元,根據當地的光、溫、水、熱等資源特點,設置每4年為一個規劃周期,年際間可以選用不同的秸稈還田技術。以一個規劃單元為例,每年度1/4玉米秸稈采取翻埋還田方式,另外1/4玉米秸稈采用碎混還田,其余1/4玉米秸稈采用地表覆蓋還田,最后1/4玉米秸稈采取離田再加工利用或直接做黃貯或青貯飼料,構建玉米秸稈“一翻兩覆蓋”全量還田技術應用模式。
研究表明,秸稈覆蓋還田后土壤內溫度的變化趨于緩和,當低溫時具有“增溫效應”,當高溫時又具有“降溫效應”,既可以平抑地溫變化,也可縮小土壤內晝夜溫差。因此,這種“兩從效應”針對作物生長提供了一個有利環境,可以有效緩解氣溫劇變對作物帶來的傷害。此外,秸稈還田還可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在推廣玉米秸稈全量還田技術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法規與措施,同時重視技術集成創新,建立有效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制定并且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法規,全面開展秸稈資源量調查,編制秸稈綜合利用規劃以及技術指南,將秸稈還田納入新農村建設環境評估獎勵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