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崇森,李開俊,劉 軍
(1.農安縣龍王農業站,吉林農安130200;2.吉林農業科學研究院,吉林吉林132000)
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不斷進行,對于自然資源的掠奪日益加大,環境的破壞越發嚴重,生態平衡受到影響,加之農業生產中化肥及農藥的過量使用,也對一些植物的生長產生了嚴重影響。由于自然的生態被打破,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日漸凸顯,如何加強植物生態體系的保護,確保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業問題事關國家安全及社會的穩定,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力增強,經濟發展,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做好植物保護,保護生態平衡,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強植保,對于減少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發生有十分明顯的效果,也可減少農藥的殘留,保證農產品達到無污染、綠色、有機的生產目標,植物保護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做好植保工作,有利于農業生態的平衡。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然的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要求必然朝著更高的標準發展,綠色、有機、無農藥殘留是未來農產品的基本要求,而高標準的農產品產出,必然要求以綠色無污染的生態環境為基礎,食品的安全訴求,促使對農業的有效利用及保護工作日漸提上日程,只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才能確保農業生產在高標準下進行,所以重視生態平衡,加強植保工作與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植保工作的不斷深入,病蟲害防治體系不斷完善。病蟲害監測工作日益加強,往往在病蟲害未發生之時就提前進行防控,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對于綠色農產品的產出,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有效緩解了農業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植保工作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也促進植保工作的不斷加強。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而植物保護是事關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必須要提高生態意識、環境意識,所以各級部門要認真落實相關政策,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及農民的植保意識、農業可持續發展意識,并在具體的農業活動中加以落實,結合實際的生產情況,因地、因時制宜,針對不同種類的作物,認真研究作物的生長規律,制定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農業發展措施及植物保護保障體系,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抗蟲能力及自我調節能力,盡可能減少化學藥劑的投放,加強對植物的保護程度。
在農業生產中,離不開化學藥劑的使用,在除草及防治病蟲害過程中,化學藥劑的使用最為頻繁,而且由于一些雜草及害蟲的抗性不斷增強,為了達到防治效果,往往要逐年增加藥量才能達到防治效果。這就產生了化學藥劑使用過量及不當問題,這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植物保護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必須要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藥劑,要對藥劑的化學特性、對于防治對象的發生規律及危害特點進行深入研究,盡可能以投放最小的藥劑達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同時要加大對新型藥劑的研制及對新技術的研發,采用最小投放藥劑、最低殘留、最大防治效果的方案進行防控,降低環境污染程度,保護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是以傳統的有效經驗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管理手段進行生產的農業系統,生態農業充分實現了生態學、經濟學及生態經濟學的內在原理,能夠以最佳的投入方案獲取最大的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是一種經濟、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必須以經濟及科技為支撐。生態農業是一種科學的生態體系,具有傳統農業不具備的合理性,必須加大力度建設與推廣,生態農業能有效促進生態的良性發展,同時有利于資源環境的保護,對植物保護工作的效果也更加明顯。
在農業生產中,對于病蟲草害的防治多采用化學防治法,這種方案雖然效果好、見效快,但是往往會因農藥的使用而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植物保護。而生物防治,則可以不采用或少用化學藥劑就能達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如果配合農業、物理等防控手段,則會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可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改變定期施藥的情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所以加大生物防治力度,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植物保護工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植保工作的成效直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工作人員都應不斷提高意識,認識到兩者同步發展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同時進行深入研究,注重與現代科技結合,提高農業生產及植保工作的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