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
(青海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青海西寧810001)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等影響,青海省屬雷電多發地帶,每年農牧區都有雷電導致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由于農牧區下墊面空曠、潮濕,農牧區采用常規生產方式,加上農牧民幾乎不懂得防雷知識,遇到雷電也不知道怎樣防范,且廣大農牧區防雷設施不健全,這是造成農牧區雷擊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因此,應做好農牧區防雷減災服務,保護農牧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針對青海省農牧區雷電災害情況及防雷現狀,分析雷電災害成因,并提出防雷減災服務對策。
農牧區多數地處偏遠,經濟較落后,防雷基礎設施也很薄弱,經常由于雷擊而導致人畜傷亡事件,使農牧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根據青海省相關數據統計,近十幾年青海省所發生雷電災害就有幾百起,而地廣人稀的農牧區傷亡情況居多,經濟損失最嚴重。受防雷經費和人力等限制,青海省廣大農牧區還未建立專業防雷執法隊伍,農牧區防雷排查工作發展緩慢,幾乎處于空白狀態,防雷減災工作亟須加強。
農牧區缺乏必要的防雷設施。多數農牧民在建設房屋和搭建帳篷時,并未經過正規防雷設施設計,受經濟條件和意識限制,建設房屋過程中沒有對所使用的鋼筋采取避雷措施。而稍有些防雷知識的農牧民會在房屋或帳篷建成后做一些簡單的避雷裝置處理,卻不符合避雷裝備安裝規范及相關標準要求,仍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另外,農牧區通訊線路和電力線路多為架空狀態,沒有采用接地避雷操作。農牧區較空曠,一旦出現雷電擊中情況,電流會通過金屬線路進入農牧民室內,引發傷亡、火災事故。還有一些農牧民在屋頂上安裝太陽能熱水器、電視接收天線等裝置,均未進行接地處理,導致這些裝置在雷雨天氣反而成為引雷入室的裝置。
農牧區地處偏僻,農牧民所能接受的知識有限,受到文化教育影響,對防雷知識了解不多,遇雷電不知道如何防范。而農事活動和草場放牧季節正是雷雨高發季,農牧民在田間、草場活動,地方空曠,攜帶農具多為金屬裝置,常選擇大樹或茅草棚下躲避雷雨,這些都易引雷上身,威脅其生命安全。
農牧區地域寬廣,居民也相對較為分散,通訊和其他基礎設施安裝不到位,因此,在接收氣象部門關于雷電災害預報預警信息上可能會受到網絡、信號等影響,沒能在第一時間內接收到災害信息,因此沒有時間進行有效防御準備,使經濟遭受損失。
在農牧區推廣防雷技術及應用,做好農牧區的雷電防御設計和建設的監管。在農牧民進行建房或者搭建帳篷時,相關部門可以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農牧民選址避開雷擊多發帶,按照防雷規范和標準進行,消除農牧民住宅雷擊隱患。在農牧區人口較集中的公共場所,如學校等地進行防雷設施建設,與電力、通信等部門溝通合作,做好外露線路防雷接地,定期巡檢農牧區防雷設施,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做到防雷裝置實用性。
農牧民防雷意識不強,防雷知識較少,氣象部門要加強農牧區防雷科普知識宣傳,舉辦防雷減災知識講座,面對面交流、講解防雷知識等,做好雷電災害防御技巧宣傳,包括山上放牧、采挖蟲草、田間勞作等野外作業時的雷電災害防御措施、自我保護意識,可以將雷電災害防御知識印制成宣傳彩頁、宣傳冊在農牧區廣泛發放,全面提升農牧民雷電災害防御能力。同時借助電視、廣播、網絡和手機短信等媒介開展防雷減災知識宣傳,尤其對雷電高發農牧區要重點宣傳。
在農牧區組建氣象信息員隊伍進行防雷減災知識宣傳,調查雷電災害隱患。氣象部門要定期對信息員隊伍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及時有效發布氣象信息及預警信息,提高農牧區氣象信息覆蓋面,在災害天氣來臨前合理指導農牧民,并帶領農牧民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減災工作。
結合農牧區雷電災害實際情況及防雷減災需求,氣象部門要加大雷電監測網點建設,加強對全省雷電災害實時監控,提高防雷監測水平,健全雷電信息平臺,在發出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的同時要制定完善的防雷方案。借助各種媒介手段,爭取第一時間把災害預警信息傳遞到農牧民手中。
加強和防雷減災重要部門及各相關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力爭將農牧區防雷減災工作落實到位,充分發揮以政府為主導,帶動各相關部門共同協作,氣象部門和各部門之間要做好雷電天氣相關信息共享,以利于防雷減災工作順利進行。
農牧區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要集結全社會力量,通過多方力量共同進行。氣象部門要把防雷減災工作當成重要任務執行,加強雷電災情監測,提高雷電災害預報預警能力,改善農牧民基礎設施,進行雷電科普知識宣傳,提升農牧民防雷減災意識,有效降低因雷電災害造成的人畜傷害及財產損失。
[1]馬麗君.農牧區雷擊事故多發原因及防災減災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24).
[2]尼瑪卓瑪,紅梅.西藏高原農牧區防雷減災工作現狀及對策[J].西藏科技,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