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玉婷,雷亞軍,張清安,蘇 爽,韓喬喬
(1.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2.商洛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陜西商洛 726000)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的一扇窗口,是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了優秀人才。食品專業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不僅順應時代潮流、響應政策號召,也是勢在必行的成長體驗。古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暑期社會實踐的意義在于大學生可以把理論和實際、學校與社會、課內與課外相關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得到鍛煉,正確定位自己,為自己以后就業積累經驗;并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感受現實國情,加深對食品專業應用的理解,加強對食品行業前景的信心,使自己逐步成為國家和民族需要的合格人才。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真正了解食品產品生產各個環節的一個重要機會,借此機會大學生可將學習到的食品專業相關理論知識與食品工廠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既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又能掌握現今市場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和食品企業發展運行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作為食品人的責任心,堅定食品人捍衛食品安全的決心。
社會實踐可使大學生深入食品企業,對企業的人才需求、工作環境及自身就業方向、發展前景有所了解,從而能提前認清未來社會工作形勢、準確定位自己,并在學校期間有方向地準備、充實自己,為自己的就業規劃早作準備;還能培養高度的專業自信心和專業責任心,明確學習的歸宿是成為綜合型高級食品專業人才、是為食品行業夯實基礎,以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社會實踐可使食品專業大學生深入社會,充分感受食品行業相關工作,體驗工作環境,調動學習積極性。“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親眼見過,經歷過才能真正理解專業、了解社會。在商洛各家食品企業實地展開實踐活動期間,通過參觀食品加工車間,可以了解產品生產的環境條件、注意事項;通過企業負責人講解,對食品企業文化有了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參觀洛南的食品質量監督局,對現有監督手段有了更深入理解。
通過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如企業參觀、座談交流、知識宣傳、問卷調查、采訪企業負責人和政府人員等,可以使教育模式多樣化,從而增強教育效果。在開展各類形式的活動中,隊員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既鍛煉了自己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思考總結能力、寫作拍照能力、敢于擔當能力和不怕吃苦精神[1],又彼此收獲了深厚的友誼,讓自己得到了較為全面的鍛煉和考驗,有效提升了綜合素質。
企業和人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學校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于與企業建立長期實習基地,讓學校每屆學生利用暑假到基地進行社會實踐和就業實習[1]。這樣既幫助企業吸納更多更好的人才,又為大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使其能積累更多工作經驗,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實現雙贏。
(1)學生層面。雖然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給予高度重視,規定未取得社會實踐活動“必修課”學分者必須重修,否則將不能畢業。然而,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從學生上交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來看,大部分都是找個單位蓋章,加上一些空洞寬泛的感悟,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學生真正將暑期社會實踐落到實處,并寫出符合要求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教師層面。有些教師習慣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對實踐教育缺乏重視;有些教師則為了自身事業發展,專心于自身項目和學校規定的理論課時,對大學生實踐教育的執行不加重視。學生原本對社會實踐了解不多、參與度不高,加之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便被打壓下來[2]。
(3)家長層面。一些家長由于不了解情況或是思想跟不上時代,對暑期社會實踐存在偏見,認為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是浪費時間,沒有實際意義,禁止孩子參加;還有一些家長則出于對子女的溺愛,或缺乏對學校的信任,擔心其安全,也不允許孩子參加。
(4)社會層面。社會實踐是一個互利雙贏的事情,大學生接受鍛煉,提高了綜合素質,接收大學生的地區、單位得到了優質人才。但現階段,社會各方面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區。比如,部分企業或單位因看不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認為接收大學生社會實踐對自身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不能主動積極地配合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在做調查問卷時,會被認為是一種浪費人力財力和物力的行為,極大地挫傷了大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要有一定的經費保障,否則開展活動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學校劃撥的經費也是非常有限,很多時候還要院系和學生承擔一部分費用,這勢必影響到院系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而且,在實踐過程中組織管理、聯系企業、開展活動、生活安排等任務,是實踐活動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教師來說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因此增強帶隊師資力量對順利開展社會實踐尤為重要。
大多數高校自身沒有固定的社會實踐場所,學生每年在尋找實踐場所上需花費大量時間,以至于部分學生開假證明,用來應付學校的“例行檢查”。自己尋找實踐基地的形式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達不到預期效果,社會實踐要真正使大學生和社會兩方面受益,每個學校、每個專業就必須建立固定的專屬社會實踐基地。
實踐開始之前未能進行有效宣傳,學生不了解實踐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使部分學生失去參與機會。參加實踐的學生也帶有很大盲目性,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應該干什么,只有實踐真正開始的時候,才慢慢了解社會實踐真正含義、明白自己的任務是什么,體會到社會實踐的真正作用[1]。
部分團隊的實踐態度不端正,沒有按照既定的日常安排和計劃去開展,而是帶有很大隨意性,走一步算一步。只是選擇性地挑幾個實踐活動去執行,簡單拍幾張合影證明做過實踐,其他的干脆就忽略了。這種社會實踐過于形式化,不符合實踐初衷,達不到實踐真正的效果。
全國成千上萬的高校每年都會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但是很多高校實踐管理體系還不健全,考核力度還不夠大,考核制度還有待完善[4]。一般情況下,學校要求開學后遞交一份單位證明或實踐報告,對于報告內容則沒有具體要求,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此漫不經心、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任務,毫不關心自己是否真正有所收獲。
要加強社會實踐的宣傳工作,提高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暑期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而言,可以提高綜合能力,了解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為以后就業早做規劃;對高校而言,可以提升學校知名度,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和社會聲譽,是高校的一塊活招牌;對企業單位而言,可以與高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收獲高品質的人才支持;對社會而言,可以收獲更多更優秀的年輕力量,推動社會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實踐教育是建設食品專業的重要環節,為保障實踐教育的正常運行,國家應增加各高校每年的社會實踐活動經費。開設食品專業的學校也應該對食品專業社會實踐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和經費方面的支持。隨著食品問題的越演越烈和政府人民各方面對食品安全的不斷關注,食品專業未來必將是熱門專業。各高校應該認清形勢、順應時代發展,把食品專業建設成自身的“王牌”,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食品行業精英,提高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和學校的社會聲譽。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高質量的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出優秀的食品專業人才一個有效的途徑。校內除了增加實驗課之外,還應積極支持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創新實驗。比如,鼓勵學生報名參加勤助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或是進入教師實驗室參與課題實驗[5]。校外借助學院和企業建立的實踐實習基地,進行專業實習、參與產品研發等,培養學生各項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幫助其更好適應社會。
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時應注意“三結合”:與專業相結合,與社會熱點難點相結合,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6]。如理工科專業可組織學生深入農村搞科技扶貧,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文科專業可以組織學生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對應崗位實踐;師范專業可結合專業特點在山區開展愛心支教等。就食品專業來說,可組織學生深入農村社區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宣講,提高人民食品安全和營養均衡的意識;或組織學生到工廠中去,幫助企業解決產品研發、品質改善等企業實際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社會實踐要在各個方面有所創新:①在活動內容上,應注意綜合把握社會熱點、地方實際、學科優勢,將三者有機結合,開展參觀考察、調查訪問、知識培訓等高層次形式活動;②在活動方式上,要與實習、就業掛鉤,使學生和就業單位進行雙向選擇,解決學生就業難、單位招人難問題;③在活動規模上,要從學院內組隊向跨學院綜合組隊的方向上逐漸過渡,建立科學優秀團隊,這樣既能更好地滿足群眾需要,又能讓不同學科學生充分交流,在實踐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并且擴大團隊數量,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
學校應聯系當地政府和企業,建立多個相對固定的基地,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得到鍛煉,企業真正獲得收益。建立實踐活動基地時還必須秉承雙贏的原則,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一方面,基地為大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場所和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的同時,幫助地方或單位解決了許多科技難題,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是提高實踐活動效果的首要保證。教育部門要逐步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把社會實踐活動與畢業實習同等看待,成績記入檔案;高校需建立系統嚴格的考核和獎懲制度對實踐活動成果進行驗收,并設置專業人員進行監督。
對實踐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個人、團隊和教師進行宣傳報道并獎勵;對于社會實踐過程中亂用經費、搞形式主義、敷衍了事的個人、團隊和教師進行處罰教育并通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才能維持其長期良好發展。
社會實踐隊伍的人員組成應具備科學合理性,可以把不同年級的食品專業學生加上帶隊教師混合組隊,使知識結構層次合理搭配。孫中山說:“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每個人各有所長,各盡其能,各司其職,使得團隊分工明確,社會實踐活動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進行。社會實踐是一個團體活動,在群體活動中,競爭與合作必定同在。
要平等對待每個成員,合理分工,明晰任務,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成員才能既競爭又合作,實踐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在活動中應當建立清楚明了的獎罰制度,對認真努力、敢于擔當、勇于付出的隊員要予以獎勵,對漫不經心、懶散拖延、敷衍了事的隊員要嚴厲懲罰,所有隊員只有相互督促并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個優秀的團隊[6]。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日趨重要的食品行業,社會需要一批高素質的食品專業人才,以促進食品行業和食品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各高校要不斷提高理論教學質量,改善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加大對社會實踐的支持,雙管齊下,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食品專業高級人才。
[1]張禮秀,張清安,張托弟,等.食品專業大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與思考——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J].農產品加工,2015(1):83-88.
[2]陳超,趙可.國外大學實踐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J].外國教育研究,2005(11):35-40.
[3]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 [Z].2005-02-01.
[4]石淑宵,陳紅,張斯琴.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學生社會實踐新模式探索 [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34-35.
[5]江波.從復旦模式探索民族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和管理 [J].民族教育研究,2011(4):27-30.
[6]王玉豐.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發展狀況分析一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例 [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8(2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