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莉
(三河市農業局 河北 三河 065299)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導致部分耕地閑置,進而使耕地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有些農戶的手中有成百上千畝的耕地,用于種植大田作物,其用于種植糧食的資金額比較大,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對河北省三河市的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在2017年糧食生產中的貸款意向進行了調查研究。
三河市位于河北省中北部,緊鄰北京和天津,土壤肥沃,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運輸方便,經濟情況較好,耕地的集約化水平較高。我們對該市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用于種植業的資金來源及貸款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市種糧大戶戶數少,經營面積偏小。2017年全市共有種糧大戶24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0.04%,其中經營土地面積100~200畝(含100畝)12戶,200~300畝(含200畝)5戶,300~500畝(含300畝)4戶,500~1000畝(含500畝)2戶,1 000畝(含1 000畝)以上1戶。大戶經營土地面積共計5 560.8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8%。
1.1 糧食生產合作社未真正形成規模。在調查中發現,該市沒有一家專門從事糧食生產的合作社,主要是沒有相關人員和組織對農戶進行組織指導,此外愿意加入合作社的種糧農戶很少,未形成規模,使得糧食生產合作社未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1.2 糧食生產年度資金投入差距大。我們了解到,該市糧食種植大戶的糧食生產資金投入主要由土地承包費、種子費、機械作業費、化肥費用、人工費等組成。每畝糧食生產的年度投資成本550~1 400元不等,主要是由于各地區土地承包費的不同所造成的差距。去除承包費后每畝糧食生產的年度投資成本為200~500元。
1.3 糧食生產投入資金來源狹窄。該市糧食種植大戶的糧食生產投入的資金全部靠自給的有13戶,約占一半;資金部分自給、部分跟親朋拆借的有9戶;資金部分自給、部分貸款的僅有2戶。
1.4 貸款需求偏弱。調查結果顯示,24戶種糧大戶中僅有11戶對貸款有需求,主要集中在經營面積100~500畝的農戶,還款方式希望是一年內一次性還清(在糧食收獲后)或一年內分兩次還清。
2.1 糧食生產機械設施差。在調查中了解到,即使是種糧大戶,家中有農用機械的也不多,主要是租用他人的農用機械進行糧食生產;另外現有的農用機械比較傳統,耕作速度較慢,此外由于農機具價格昂貴,致使更新換代比較慢,影響糧食生產。
2.2 貸款手續繁瑣,利率高。目前,用于農戶糧食生產的貸款手續比較繁瑣,需提供抵押物、相關證明等,而且必須是本地人才能貸款;另外貸款的利率太高,對于自然風險比較大且收益微薄的糧食生產來說利率太高,農戶難以承受。
2.3 土地承包期短,流轉價格不斷上升。在調查中了解到,部分種糧大戶的耕地承包期為1年,其他的有10年、20年、30年不等,而且流轉價格逐年提高。這些種糧大戶的土地流轉價格每畝200~1 000元不等,嚴重影響種糧大戶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3.1 簡化貸款手續,降低農業貸款利率。種糧大戶的種植規模比較大,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其很好的運行。由于貸款手續繁瑣,貸款利率高,使得種糧大戶難以貸到款,影響糧食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農機具的更新換代。為了更快的實現糧食生產現代化,希望金融機構對用于農業生產的貸款簡化手續流程,降低貸款利率,或給予一定優惠補貼。
3.2 加大對糧食生產設施支持力度。農業相關部門需要對種糧大戶在糧食生產中所需的先進農機具進行優惠補貼,加快農機具的更新換代,以促進糧食生產效率提升,降低種糧成本,提高種糧大戶的積極性。
3.3 對土地流轉費用過高的地區進行補貼。隨著土地稀缺性的凸顯,土地流轉費用連年增高,對于種糧大戶來說,土地流轉費用在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中占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占到70%,嚴重制約著種糧大戶的收益。政府部門需對土地流轉費用過高的地區進行補貼,減輕種糧大戶的種糧負擔,提高其收益。
3.4 促進糧食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和運行。由于糧食生產合作社還處于初步階段,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未顯現,需相關部門完善糧食生產合作社體制、機制,擴大宣傳,組織廣大農戶參與到糧食生產合作社中,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