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動敏 王寶強 宋 煒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玉米是河南、河北、山東等北方地區的主要栽培作物,也是飼料的主要來源,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國民經濟中都占有很大比例。 《種子法》修訂前在品種推廣應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雖然種子法多次修訂但對主要農作物玉米還是采用審定制定,審定制度也審定了許多優良品種,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從90年代起隨著公司化經營和育種的開始,到目前為止各地都注冊了很多公司,他們在進行生產品種銷售的時候,也進行了玉米育種工作。目前公司化育種在審定品種中已經占主體。隨著公司育種進程的加快, 《種子法》規定的品種審定制度也表現出了很多問題。
1.1 增加了品種應用于生產的時間。一個品種的育成,前期親本選擇的時間不說,從親本組配開始,育種者要進行多級比較試驗,篩選出抗病、抗倒、熟期合適、產量高的品種,一般需要3~4年,為了品種能通過審定,又要參加各級組織的區試審定試驗,一般需要3~4年,等通過審定進入生產使用又要6~8年試驗。這期間也許錯過了品種的最佳時期,也增加了育種的時間成本和金錢負擔。
1.2 品種審定試驗的資料問題。品種審定過程中從制定方案到實施方式都沒有問題,充分考慮了地區差異和不同年份的氣候條件變化,問題出在品種審定與未審定間的價值的巨大差異上,審定品種價值上百萬,未通過審定的品種一文不值了,所以為了拿到審定證書,品種選育者不惜血本,隨之而來的就是試驗數據的失真性,負責試驗的負責人難以抵擋品種選育單位的金錢誘惑,刪改試驗數據,使得該品種在試驗中表現優良,增產顯著。品種審定時,審定委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也存在受賄嫌疑,使得審定的品種在生產上的表現就不像試驗中的表現一樣增產了。這樣的試驗數據就可能刪除了一些適應性廣、將來市場價值高的品種,靠經費工作的事業單位,審定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品種被淘汰的比例很高。
1.3 品種審定試驗中多個性狀間的關系問題。品種的性狀包含穩產性、高產性、抗病性、抗倒性、適宜密度等,在區試中不抗病品種無論產量、品種好壞都要淘汰,但目前種子包衣劑的使用,也許就能使得品種不發病;品種的高產性和穩產行的矛盾,區試品種也許在區試年份或者區試地點沒有發生自然災害,因產量高通過了審定,但在生產中不保障一定沒有災害發生,高產品種可能造成減產,但穩產品種在試驗中由于產量不突出遭到淘汰;還有植株的高度,一般在預備試驗中是2行區,由于邊行效應,矮桿品種產量吃虧,不能通過預試,更不用說通過區試了,但矮桿品種成片種植就可能是高產品種,鄭丹958就是最好例證(在河南省預試中多次遭到淘汰,是國家品種開始多行區試驗,才通過審定)。
1.4 審定品種在生產使用中的免責問題
1.4.1 由于品種審定是品種通向市場的唯一通道,這也給公司作弊提供了可能性,有的公司把沒有審定的品種冒充已經審定的品種在生產上使用。現在生產上使用的種子都是包衣種,品種真假難以辨別,老百姓在使用品種的時候只能看外包裝說明。一般的市場規律是如果秋天品種大面積出現問題,引起嚴重減產,才有人要求解決,也才有相關部門給解決。如果沒有大面積減產或者只是小面積的減產,只能說來年不種這個品種了,自認倒霉。現在東北市場大面積種植的先玉335和黃淮海區大面積種植的鄭丹958,保守估計每年市場上有近一半的種子量是冒充的假種子。當然冒充者怕收獲的時候出問題,他們使用的品種產量上一般也可以。
1.4.2 審定品種如果在生產中發生問題,經營公司也以這是審定品種為由推脫對農民的賠償問題。如果這種心態成為我們行業的追求,這與我國設立品種審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恐怕就是背道而馳了。國內各個科研院所和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對于品種審定趨之若鶩,其背后除了利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免責”的盾牌,即“通過審定的品種”在市場上的表現即便有問題也可以因為通過了國家權威部門的審定而“免責”。如果這一“潛規則”不改變,我們行業對農業生產和農民負責就是一句空話,而品種審定的意義就失去了。
1.5 品種審定數量過多。目前各級審定單位年審定品種逐年增多(2016年河北省審定品種111個),加上從2016年開始實施品種備案制度,暨審定品種跨區域的備案,使得每個適宜區域品種很多,加上公司的大力宣傳,使得品種使用者不知道如果挑選品種,也浪費了育種者的精力和資金。
從審定過程和品種生產使用中的問題看,六、七十年代制定的品種審定制度在當時情況下保證品種的安全使用和提高產量是很恰當的制度。在當前開始公司化使用和推廣品種的年代,品種的審定制度就不是一種完美的保證品種安全使用的方法了。
國外品種由試驗階段走向市場的通道是品種登記制度。一個公司如果要在生產上使用自己的品種,到相關單位進行品種登記,如果由于該品種在生產上出問題造成的損失由該公司全部負責。他們為了品種更適宜生產使用,也在不同地區進行不同的試驗,保證所推廣的品種是最適宜該區域的品種[4]。
3.1 建立起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讓企業篩選出少量適宜區域的品種進行推廣,因為品種造成的損失由企業負責,企業更重視品種的適應性和產量,也能淘汰不負責的企業。政府的審查機構去關注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監督執行,產品安全性的評價和風險防范,品種的優良由使用者去評價。
3.2 加快種子產業市場化進程。品種在選育過程中需要經過多級比較試驗,在品種推向市場前要做多地比較,如果實行品種登記制度,育種者更是把最好的推向市場,減去區試幾年花費的時間,品種能更快的應用于生產。
3.3 品種誰推廣誰負責,增加企業的責任意識,保障農民的收入,同時也有利于優良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企業為了保障自己品種的穩產性,在推廣之前會進行多個試驗點的試種,這和審定過程中的區試效果一樣,同時企業組織農民去參觀表現優良品種,提高農民的鑒別能力,也擴大企業對品種的宣傳。
國際上其它國家的品種登記備案制度也證明了品種登記制度能縮短育種年限、節約試驗經費,加快優良品種的轉化,同時把鑒定品種優劣的權利交給了使用者,這樣既保護了品種育成者的利益,也保護了品種使用者的利益。
[1]佟屏亞.修改完善 《種子法》的一點建議 [J].北京農業,2010(5):3~4.
[2]佟屏亞.把農作物品種登記制度提到改革日程上來[J].農業科技通訊,2009(4):9~11.
[3]劉恩貴.聯邦德國的品種登記 [J].種子世界,1989(1):35.
[4]劉石.品種審定制度的糾結 [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