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傳文 劉克鷹 蘇藝華
(滄州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從2006年開始,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相關議題政府和學界的專家學者都在展開熱議。時至今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的建立,打造中國第三極點已成為不爭事實。京津冀蘊含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這也是國家大力提倡的綠色產業,在未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人才儲備力量及智力支持的歷史旅游專業的大學生的培養,如何適應區域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成為復合型應用型創新人才,是新時期區域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這個角度看京津冀旅游資源和人才現狀也是如此。具體來說:
1.1 從地理位置上看,京津冀三地都屬于相互毗鄰的渤海灣經濟帶,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后天發展程度等因素影響,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和不平衡。
1.2 從歷史旅游經濟發展階段上看,北京作為首都,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最高,歷史旅游資源最為豐富,歷史旅游專業人才也最為集中,發展歷史旅游經濟具有先發優勢和領先地位;天津作為北方傳統沿海工商業城市,又是直轄市之一,商業、輕工業和服務業比較發達,交通便利,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特別是濱海新區逐漸成為北方的高科技創新基地,發展歷史旅游經濟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專業人才需求;河北雖然環繞京、津,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且面廣點多,交通上整體也較為便利,但由于經濟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且不平衡不充分,歷史旅游產業從業人數較多但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景點級別和管理水平亦有極大的提升空間,與以上兩地相比處于明顯劣勢地位。

1.3 對京津冀三地的歷史旅游產業結構及人才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的產業優勢非常明顯,專業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最為集中;天津旅游產業偏重于商業和服務業,而現有的專業人才層次一般,專業定位也不明晰,一般通識型歷史旅游人才需求不多;河北雖然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旅游文化產業短板突出,但是,隨著關于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特別是雄安新區的建立和逐步建成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的戰略定位,河北省對歷史旅游專業人才有著巨大的、緊迫的需求。
總體而言,京津冀三地歷史旅游經濟的發展和人才需求各有特點、優勢,相互補充、共生共存的發展優勢非常明顯。
京津冀三地對歷史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區別很大,差異性明顯。主要原因是由當地的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現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以及本地區區域功能定位規劃所決定的。北京作為區域發展核心,歷史文化資源非常密集豐富,對各級各類高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人力資源也非常充足;天津市正處于迅速發展時期,對商業人才的需求相對于旅游人才更迫切;作為旅游業、商業發展均較弱的河北省,對歷史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最為迫切。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根據三地的人才現狀與人才需求,提高高等教育歷史旅游專業人才資源的培養和實踐技能,增進互相協作,加強區域人才培養與流動,顯得尤為重要。
3.1 區域間培養水平發展不平衡。我們知道,高校歷史旅游專業的發展受地域、社會、經濟等方面客觀因素影響較大,其中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占主導因素。由于先天資源因素及后天發展的影響,京津冀三地中,京津的高等教育相對發達,河北省則相對落后,師資力量也相對薄弱,這對當地的歷史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影響。
3.2 現階段高校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固定,導致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差。我國高校現階段的教學形式基本上以教師為主體,知識傳授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內容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基本上也是機械地被動接受,在學習過程中,以考試內容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對所學知識積極深入思考較為欠缺:由于學校的考核制度也是以考試為主,因此造成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對于知識的掌握僅局限于表面,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為降低。
3.3 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達不到精準對接。京津冀區域內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根據三地現階段經濟結構及人才需求與時俱進。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側重于通識教育,特色不鮮明,指向不明確,出路不順暢,由此會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很難做到人盡其才,無縫對接。畢業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不能很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