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繼 易海坤 張玉濤
(1淅川縣林業局 河南 淅川 474450;2息縣林業技術推廣站 河南 息縣 464300;3息縣林業局 河南 息縣 464300)
草履蚧若蟲和雌成蟲常成堆聚集在棗樹的腋芽、嫩梢、葉片和枝干上,吮吸汁液危害,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出現早期落葉現象。棗癭螨主要為害棗樹葉片,使葉片卷曲,葉色發灰,落花、落果、落葉嚴重,果面具銹斑,果實品質降低并大幅減產。
屬同翅目蚧科棗樹害蟲,又名樹虱子、草鞋蟲。在我國分布廣泛,河北、山西、山東、陜西、河南等省(區)均有分布。若蟲早春群集枝條嫩芽上吸食汁液,導致芽枯、樹衰,大量落花、落果。
1.1 形態特征。卵橢圓形,初產淡黃色,后呈褐色。若蟲與雌成蟲相似,體小色深。雄蛹圓筒形,棕紅色,長約5 mm,外被白色綿狀物。雌蟲無翅,扁橢圓形,體長10 mm左右,似草鞋狀,赤褐色,被白色蠟粉。觸角絲狀,黑色。足黑色??谄靼岛稚?,著生前足之間。雄蟲紫紅色,體長5~6mm,展翅10mm。翅1對,淡黑色,復眼球形,黑色。
1.2 生態習性。該蟲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初春隨著氣溫的上升,卵孵化為若蟲,開始若蟲留居在卵囊內,當樹液流動時,若蟲破囊出土上樹,3月為出土盛期,若蟲多在氣溫高的中午前后活動,上樹吸取汁液。4月上旬若蟲第1次蛻皮后,蟲體增大并分泌蠟粉,4~5月若蟲第3次蛻皮后,雄性若蟲在皮縫、樹洞內化蛹,10 d左右雄成蟲羽化,雌若蟲3次蛻皮后達到性成熟。雌雄交配后,雄成蟲死去。5~6月雌蟲下樹,鉆入地下5~7 cm土層中,分泌白色綿絮狀卵囊,產卵其中,越夏過冬。
1.3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防治。做好田間整地,挖出卵囊滅蟲。同時,結合撫育管理,清除枯草、枯葉,并集中燒毀,以降低蟲口密度,減少蟲源,減輕該蟲危害。二是生物防治。保護紅環瓢蟲等天敵,減少蟲口密度。三是化學防治。在若蟲孵化盛期用藥,噴施30號機油乳劑30~40倍液,噴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6 000倍液加40%氧樂果1 500倍液。
屬蜱螨目癭螨科棗樹害蟲,又名棗銹螨、棗壁虱。河南、甘肅、寧夏、安徽、浙江等省(區)均有分布。棗樹被害后,葉片卷曲,葉色發灰,落花、落果、落葉嚴重;果面產生銹斑,造成果實減產,品質下降。
2.1 形態特征。卵圓球形,乳白色,光滑,透明。若螨為胡蘿卜形,體形小于成螨,乳白色或淡黃色,具附節2對,腹部光滑,略顯橫紋,尾部略尖。成螨胡蘿卜形,長0.15 mm。初為乳白色,后呈淡黃色,半透明,具光澤,頭胸部附肢2對,其中螯肢(羽爪)1對,短粗;螯爪較小,先端鈍圓,基節前側有棕斑1個。喙針狀,位于頭下螯肢間的后方。胸部背板寬近圓形,腹部有許多橫紋。
2.2 生態習性。該蟲以成螨、若螨在棗股鱗片或棗枝皮縫中越冬。該蟲繁殖快,抗逆力強,蔓延迅速,分布廣,不易防控。春天棗芽萌發時,越冬螨開始活動、取食,密度小時,多集中在棗葉背面三主脈兩側,活動半徑甚小,但有借風力遷移的習性,擴散為害速度快。6月份達到危害高峰期。葉的兩面均可為害,但以背面為主,受到為害的葉面向上縱向卷曲,葉色由綠變灰,葉質發脆。在氣溫高、大氣濕度相對低時,不利于該蟲發育。7~8月高溫天氣時,螨蟲由葉片向鱗芽轉移越夏,葉片上該螨的數量減少。9月該螨的繁殖速度下降,蟲口密度變小。9月底以后,該螨入蟄越冬。
2.3 防治措施。一是做好苗木檢疫工作,防止該蟲擴散危害。二是做好澆水、除草、施肥等管護工作,增強樹勢,以提高苗木的抗蟲性。同時,結合冬季修剪,去除病蟲枝,刮除老翹皮,集中燒毀,消除越冬蟲源。三是在棗樹發芽前,噴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殺死越冬成螨和老齡若螨。在5月上中旬,及時噴20%的螨死凈2 000倍液、2%阿維菌素4 000倍液、50%滅蚜松1 000倍液或20%掃螨凈3 000倍液。四是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瓢蟲、小花蝽等,減輕該蟲危害。
[1]陳貽金.棗樹病蟲及其防治 [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曹景金.草履蚧的發生與防治措施 [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