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玄
(沙河市農業局 河北 沙河 054100)
馬鈴薯早疫病屬于真菌類疾病,病原為茄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侵染植株葉片和塊莖,造成葉片干枯脫落,失去光合機能,塊莖褐變干腐,失去商品價值。
1.1 葉片。葉片受到侵染,產生近圓形病斑,大小3~4 mm,病斑呈褐色,上有同心輪紋。葉片染病多從下部老葉開始,逐漸嚴重導致葉片干枯脫落,潮濕時斑面出現黑色霉狀物。葉柄和莖稈受害,多發生在分枝處。
1.2 塊莖。塊莖發病,表面出現凹陷褐色病斑,病斑呈近圓形或不規則形,且邊緣明顯,薯肉組織褐變干腐,潮濕時,病斑上均可產生黑色霉層。
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土壤或帶病薯塊上越冬,借風、雨傳播,從氣孔、皮孔、傷口或表皮侵入,引起植株發病并可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蔓延擴展。下部老葉一般先發病,幼嫩葉片衰老后才發病。生長期遇到高溫高濕條件或有2~3 d連陰雨或濕度高于70%,利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生產上多年連作重茬、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瘠薄肥力不足的地塊發病嚴重。
3.1 選用早熟耐病品種,并且適當提早收獲,避免遭遇高溫高濕環境。
3.2 改變耕作制度,避免重茬,與非茄科蔬菜實行2~3年以上輪作。
3.3 露地采取起壟或高畦栽培,便于雨后及時排水。棚室栽培要注意通風排濕,避免高溫高濕?;适┳愀斓挠袡C肥,增施磷鉀肥,注意添加微量元素,后期進行根外追肥,培養健壯植株。
3.4 注意清潔田園,早期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室外)集中銷毀,拉秧后及時清除田間植株殘枝落葉。
3.5 化學防治。發病前可用25%阿米西達1 500~2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交替噴施預防,7~10 d噴施1次,連續預防2~3次。發病后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2%霜脲·錳鋅600~800倍液噴霧,為防止產生抗藥性,提高防效,上述藥劑交替輪換使用,7 d 1次,視情況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