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新 徐喜占
(淶水縣林業局 河北 淶水 074199)
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特殊林木后備資源培育工作會議”精神,2012年以來,淶水縣開始實施蒙古櫟育苗及荒山造林項目。幾年來項目進展順利,取得了初步成功,育苗出苗率和荒山造林成活率逐步提高,形成了完整的蒙古櫟等特殊樹種培育經營管理技術體系,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營養缽苗木的培育方法有2種:
1.1 方法一。將催芽的種子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然后進行播種(播種時間:秋播10月上旬~11月上旬;春播4月中旬 ~5月上旬),播種量
0.7 kg/m2。播種床面幅為1 m,播種后覆土4 cm,進行輕度鎮壓。在地里生長1年后于第2年春季起出,移栽于口徑12 cm、高12 cm的營養缽中進行二次培育,于當年雨季出圃使用。
1.2 方法二。消毒后的催芽種子直接播種于營養缽中進行培育,于第2年雨季出圃使用。
2.1 造林地選擇。一般選擇海拔800~1 300 m,土層厚度25~50 cm,下層為疏松土質,坡度較為平緩的陽坡、半陽坡地為造林地塊。造林地塊交通最好相對便利,以利苗木的運輸和后期的澆水除草等管護的進行。
2.2 造林密度。根據闊葉用材林培育要求,造林全部采用低密度造林。株行距3 m×4 m,每畝56株。
2.3 林地清理技術。整地前先對造林小班進行帶狀或塊狀除草割灌清理,不得煉山或全墾,以防水土流失。帶狀清理寬度1~2 m。在坡面比較破碎或有疏散林木的地段進行塊狀清理,并保留原生樹木,清除灌草。
2.4 整地技術。荒山營養缽造林,一般采用魚鱗坑整地方式,規格50 cm×50 cm×30 cm,坑外培20 cm高土埂,梗頂寬度為15 cm。最好是頭年雨季整地翌年造林,或春季整地雨季造林,盡量避免現整地現造林。整地過程中要求開挖整齊,挖坑產生的石塊,較大的整齊堆砌于栽植坑邊,小碎石仍然混于土壤中,保持土壤疏松。挖出的樹根雜物集中處理,避免病蟲害傳播。
2.5 栽植技術。宜在雨季的陰天栽植,一般在7~8月份進行。切忌在無雨或降水不多的情況下強栽等雨,嚴格遵循“三不栽”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及時、準確地掌握雨情是雨季造林成敗的關鍵。栽植時營養缽苗木必須去除薄膜袋,適當深栽,回土要細,適當壓實,做到“苗正、根舒、適深、踩實、穴滿”,如果栽植穴附近有薄石片,可以取來覆蓋于營養杯的周圍,穴面與山坡形成反斜坡,以利保水、保土、保肥。栽植半個月后,視天氣情況,有條件的可以進行一次澆水灌溉。
2.6 撫育管護。栽植后,造林當年的秋季開始進行第1次撫育,撫育工作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補植。清除樹坑附近的雜草,對樹苗周圍松土,并將松土培植于樹干周圍,以利于當年過冬,同時對空坑和死苗進行補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