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杰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基礎部 江蘇 常州 213147)
1995年,北師大地理系老師田至美在人文地理雜志發表了 《體育服務設施的空間組織優化問題》,文章運用中心地方理論討論體育產業化、職業化和體育市場發育中的體育服務設施的空間組織問題,“體育空間”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在此基礎上,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老師史兵基于體育地理學的范式對體育空間的學科建設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又出現了一批與“體育空間”相關的研究,如高強的 《場域論與社會學研究》、劉桂海的 《體育政治化:一個“場域”的理解》以及常乃軍的 《競技體育場域下身體的社會化改造》,他們從社會學視域角度出發,以“場域”為基礎對體育空間進行了研究。
體育地理學范式下的體育空間是涵蓋了體育內容的空間形式,包括正在進行籃球比賽的球館,有老年人正在跳廣場舞的城市空地,甚至是罕有人跡的原野,這些在特定的時間都屬于體育空間。社會學中的體育空間更多的是指圍繞體育活動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比如一個羽毛球社團,其成員都經常以球會友,那么這一群體的關系網絡便是以羽毛球運動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體育空間。
對于體育空間的研究單純從體育地理學的視角,或者僅從社會學視角,都顯得片面。體育活動離不開既定的地理空間,沒有場所就無法活動,特定的地理空間里的體育活動必然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關系,那么,體育空間必然會顯示出一定的地理特征,也會顯示出一定的社會特征,因此,體育空間更傾向以體育地理為基礎通過體育活動建立起來的社會人際關系形式。健身體育空間是基于體育的健身屬性對空間的一種界定。
2.1 城建學院健身體育空間分類。依據體育項目分,現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的活動空間,有高低杠、雙杠、吊環等體操類項目的活動空間,有武術、跆拳道、散打等搏擊類項目的活動空間,有攀巖、自行車、健身路徑等戶外運動項目的活動空間。依據體育的社會屬性分,有籃球俱樂部、羽毛球俱樂部、跆拳道俱樂部、滑板俱樂部等各類體育活動的人際關系網絡。
從體育地理空間上看,室內籃球場地有1塊,室內羽毛球場地有4塊,室內攀巖墻1面,室內臺球室1間,健身房1間,內有健身自行車、杠鈴、跑步機等健身器械。室外有球場地12塊,網球場地4塊,籃球場地20塊,標準足球場地1塊,400米標準田徑場1個,體操類場地1片(含高低杠、雙杠等)。
根據體育場域劃分,搏擊類俱樂部聚集了56人,羽毛球俱樂部經常參加的成員大約有160人,室內籃球場地40人,室外網球場地10人,足球場地100人,室外籃球場地300人,田徑場地100人。
2.2 城建學院健身體育空間利用狀況。從活動時間上看,室內健身場地如體育館、健身房,每天下午3:30到5:30健身人員最為集中,空間利用率將近百分之百。周一到周五早6:40到7:30,學生需要到室外籃球場和田徑場等健身場地完成鍛煉的任務,健身人群相對集中,采用的健身形式就是快走和籃球。
3.1 做好招生工作,吸引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來城建就讀。一個體育特長生有可能會帶動一些學生對某一項目的廣泛開展。體育特長生是已經掌握了一定健身技能的學生,他們可以自主進行體育鍛煉,而不需要體育教師普及體育知識。很多體育類項目是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如籃球,一個人練習投籃一定沒有比賽更有吸引力,所以,具有體育特長的人,總能帶動周圍的一大批人。城建學院缺的不是體育健身設施,缺乏的是對體育懷有滿腔熱情的學生。因此,我們在進行招生工作時,一定要有所傾斜,要把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吸引過來。
3.2 上好體育課,增強學生進行健身的能力。體育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養成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增強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但是,上好一節體育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于那些沒有選課的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為什么這么說,原因很簡單,這批學生多數是被動地接受自己不感興趣的體育項目,讓他們從沒感覺到深深地喜歡上這項運動,是讓一個人由被動變成主動的過程,只有讓他們在一次次的熱情投入中產生成就感,他們才會不斷深入。以籃球課為例,在冬天凌冽的寒風中,伸出僵硬的雙手觸碰冰冷的籃球,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此情此景下,要上好一節體育課,吸引住學生,的確是不容易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少講多練習,驅趕走寒冷,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找到歡樂。
3.3 開展戶外健身體育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相比遠足、垂釣、登山、騎行等戶外運動,傳統性的體育活動對于沒有體育基礎的人來說,吸引力還是小的,學生更愿意在游玩中學,在觀光中健身。順應這樣的形勢,傳統的體育知識灌輸式教學需要轉變,如何轉變?那就是把時下流行的體育元素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明白戶外運動是怎么樣的一個概念,有哪些形式,安全注意事項,為達到健康的目的應該控制怎樣的運動量。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之后,下面就是實踐,在切身的感受中真實地感知運動不是僅僅有興趣、有一時的沖動就能完成。
3.4 開設休閑體育專業,進行學科建設。在十三五規劃的推動下,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了戶外運動、水上運動、空中運動等一系列產業發展規劃,一張宏偉的體育產業藍圖已經繪制出來。想要在國家的規劃之中尋得發展空間還需要我們大力培養專業人才。目前,城建學院以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科為主,尚無體育類相關學科。由此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我們不是擔心體育人才太多,我們不是擔心沒有體育資源可供學生使用,我們擔心的是有體育設施學生根本無法駕馭。開設體育休閑專業之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從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是在興趣的帶動下健身,成立專業之后,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是以體育為業,體育就變成了謀生的手段,健身與謀生是兩碼事,以此為業的人必定需要過硬的本領,那他們只有刻苦訓練一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