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斐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47)
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職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職人才培養在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號)的指導下,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依據各專業具體教學實踐,形成了多種院校合作、工學結合、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1.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整體思路,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努力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1.2 充分發揮各專業建設委員會的協作、指導、咨詢作用,不斷創新,開放辦學,形成院校合作、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實“五個對接”。
2.1 總體目標。認真貫徹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以加強專業建設、深化院校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深化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重點,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進一步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2.2 具體目標
2.2.1 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聘請行業專家指導專業建設,使本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模式符合行業需求及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廣泛進行專業調研,通過座談、走訪、調查問卷等形式探索各級各類建筑單位對高素質建筑技術人才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與行業專家共同探索符合行業崗位要求、滿足本地區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符合高職辦學特點和行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創新建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專家共同制定“校院合作、分段實施、雙證并舉”的“1.5+1.5”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業課程體系標準,共同修訂教學大綱內容,共同制定教學監督評價體系,實現部分學生的“訂單式”培養。建筑類專業以“院校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以“綜合素質高、基礎寬、專業知識夠用、實踐技能實用”為專業人才培養理念,以崗位需求設計課程體系;以職業標準選取教學內容;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設計課程思路。通過對專業工作崗位群及工作任務論證分析,確立“(2+2+4)周”(第一、第二學年2周集中見習+實習40周)的集中實訓項目,使人才培養過程與單位職業崗位需求“三貼近”:教學內容貼近、實踐教學貼近、職業環境貼近,實現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的“零距離”對接。
2.2.2 基于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重新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架新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方面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和基本知識外,在專業能力上側重技能培訓;素質上注重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學生身心健康養成。在加強實踐教學的同時,積極探索“行業引領、崗位對接”的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頂崗實習,把學生的技能訓練貫穿在整個實踐環節中。
3.1 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強化特色專業建設
3.1.1 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布局。緊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形勢,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注重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改革和建設,服務傳統專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實際,努力形成與區域產業分布形態相適應的專業布局。
3.1.2 打造優勢專業,強化專業特色。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充分利用區域產業優勢,將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重點實施特色(骨干)專業建設,力求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系列模式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信息化建設、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專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尋找差異性發展道路,豐富專業建設內涵。采取分步實施、強化考評、年度驗收、經費投入與建設質量掛鉤等措施,強化專業建設水平。
3.1.3 強化專業負責人制度,加強專業帶頭人培養。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培育優勢特色專業,“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強化專業負責人制度,加強專業帶頭人培養引進。每個高職專業設專業負責人1名,培養專業帶頭人1~2名,督促專業負責人、帶頭人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激勵專業負責人創造性開展工作。
3.2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3.2.1 調整專業培養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區域產業或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調整專業培養定位,明晰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與實踐“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模式;積極與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知名企業合作,推行“三證書”制度。
3.2.2 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和實現形式,探索校企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二級學院,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探索聯盟制、集團化等發展模式,形成校企互融、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的運行機制。以重點建設特色專業和專業特色為依托,整體推進與行業龍頭企業或骨干企業合作,將企業資源、標準等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習實訓與真實項目、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對接。
3.3 完善激勵考核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3.3.1 完善激勵考核機制,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建立符合專業特色的教師管理制度,實行教師崗位管理、動態管理,建立健全雙師素質教師隊伍成長的激勵機制,建立專業專任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修訂專業帶頭人選撥標準,雙師型教師及骨干教師認定標準、新進教師準入標準、兼職教師聘任標準,完善教師考核辦法,定期評選、表彰“優秀教師”、“教學名師”等;努力創造名師、能師、優師脫穎而出的環境與氛圍,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3.2 加大培養引進力度,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十三五”期間,學校著力推進教師學歷提升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工程、“三高”人才引進工程、教壇新秀培育工程、名師工作室建設工程等,通過采取以老帶新、企業實踐、社會實踐、國內培訓、國外學習、校企交流等多種形式,組織在職教師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實踐能力、教學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