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華 此里央宗
(迪慶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香格里拉 674499)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近幾年,我國密切關注農業種植和生產,各地區都對農業種植技術與機械化提出了嚴格要求。對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而言,雖然兩者的概念完全不同,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但卻又一定相關性,這需要相關領域學者的高度重視,通過分析和實踐是這種相關性量化,從而對農機、農業技術作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優化。
農業種植技術即以農作物生長發育規律與生產種植經驗為基礎的農作物種植方式,它的本質在于對科學技術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理論的充分結合。農業機械化即農業生產時合理、高效的應用相關機械設備,它的本質在于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的充分結合。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已有千年歷史,但農業機械化卻只有70余年,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這兩者實際上是辯證關系,雖然相互聯系,但也有所差別[1]。
這種辯證關系表現為:農業生產與發展都需將種植技術作為基礎,它是通過多年摸索、總結得到的方法,符合植物生態學;而農業機械化則是在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基礎上,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種植技術的新方法,它符合機械原理,借助機械力量減少人力投入。通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升,機械化程度提高,并能與種植技術良好結合,但實際的機械化水平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2.1.1 農業種植條件得以改善
科技發展帶動了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很多機械設備被用于農業生產,使種植技術出現巨大變革,從根本上改善了種植條件。在過去,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很低,種植過程幾乎全部需要人力或畜力完成,效率十分低下,以水稻的生產種植為例,人力每天只能種植0.07hm2,并且農民勞動強度極大,還要承擔自然災害造成顆粒無收的風險,這已成為舊時代農業生產普遍現狀。而機械設備的大量投入則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徹底解放農民雙手,將機械設備作為核心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2.1.2 加速產業化進程
在目前這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局勢下,種植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無法離開相關機械設備,尤其是具備一定規模的種植,不論作物類型,都能采用機械設備來完成。對農業機械而言,它屬于生產工具范疇,可以節省人力,減少投入。通過對我國農業發展情況的了解發現,小農生產是影響產業化關鍵因素之一,其原因正是小農生產通常主要依靠人力。可見,若能加速提高機械化水平,則能為產業化提供良好外部條件,從而早日突破產業化發展瓶頸[2]。
2.1.3 增強科技意識
以某地區的農業種植情況為例進行分析,該地農民在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正確思想的引導下,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經濟投入,同時始終將農機推廣視作首要工作,先后購進一批滿足當地生產需要的農機,并有計劃的開展學習培訓活動,使農戶快速掌握農機使用、維護方法。該地在使用農機之前,播種普遍存在不均勻等問題,造成較為嚴重的浪費;而在正確使用農機后,使播種達到均勻,減少浪費,確保作物良好生長[3]。只要農戶從農機的使用中感受到實惠,就會使自身的科技意識得到增強,從而為農機的普及與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種植技術與相關理論的形成、更新,種植技術也是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可行方法,是植物生態學的重要延伸,其技術水平關系到農業發展。機械化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業技術水平,而種植技術快速發展,能在推動能農業生產穩步邁進的基礎上,提高機械化程度,這對機械化生產目標的實現有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對農業生產而言,種植技術屬于基礎產業,歷史悠久,而農業機械化則是時代發展和科技創新的產物,雖然在概念上這兩者不相關,但從現代農業角度講,這兩者的關系卻十分緊密,最終表現為能形成相互整合的綜合性體系,共同服務于農業生產。然而,對于這種新鮮事物,以農民觀念相對陳舊,且長期的小農生產模式具有束縛性,導致實際發展有著明顯的地區性差異。針對這一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應采取增加補貼、加強人才培養、設立示范園區等措施來加以解決,盡快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從而使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1]余桂玲.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1):127.
[2]劉桂云.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3):288.
[3]薛義.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20):23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