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臨汾市農業委員會,山西 臨汾 041000)
以往的日光溫室越冬一大茬栽培模式,由于臨汾市冬季經常會遇到連陰雪天、日照少溫度低的天氣,往往是一場寒流就使日光溫室蔬菜大面積減收。而拱棚蔬菜采取的是春秋二大茬為主的栽培模式,有效地避開了冬季最寒冷季節,生產風險大大降低,其風險較小、收入有保證的優勢表現的十分突出。
一般情況下,大中拱棚棚膜用量少、種苗價格便宜、農藥、肥料用量少,投資5000元/667m2左右,遠遠小于日光溫室的10000元以上投入。日光溫室在冬季5個月時間里需要每天拉放保溫被、蓋覆膜,室內管理精細,用工多。而塑料大棚不需要這道工序,棚內管理較為簡單,用工較少。發展拱棚蔬菜一個農民可種植3333~7466m2,日光溫室一個農民只能種植1333m2左右。
日光溫室主要生產季節是一年中氣候最惡劣的階段,管理困難,操作不當會出現花打頂、落果、死棵、病蟲害嚴重等現象,對溫、光、水調控要求嚴格。大棚生產環境調控簡單,在生產季節容易保持較適宜的溫度,有利于秧苗生長發育,管理技術較為簡單,也容易掌握。所以產量高、品質好。
拱棚建設667.2m2投資在萬元左右,棚間距離很小,建造朝向要求不嚴,土地利用率高。日光溫室建設667.2m2投次在6萬元以上,栽培面積667.2m2需要占地近2001.6m2,而且建造要求南北方向,偏西不能超過15。,土地利用率不高。
如果在拱棚內頂部采取二層膜覆蓋,下邊再加上地膜、小拱棚、草苫,保溫性能提高后可再提早20d左右,發展空間大,可隨時根據茬口安排、市場變化,靈活種植。
從臨汾市的生產實踐來看,拱棚蔬菜一年兩茬,一般年產值在1萬元,高的可以達到2萬元以上,可以實現當年投入當年收回成本。與日光溫室相比,在投資回報率、土地利用率、風險率及農民接受程度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與小拱棚相比,大拱棚克服了小拱棚人員操作困難,以及不利于機械操作等弊端。與露地蔬菜相比,拱棚蔬菜可以有效延長生產季節,可以主動適應市場,調整茬口,調節上市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生產效益,利用設施降低了夏秋季節高溫高濕病蟲害危害的機率。從生產效益上看,667.2m2拱棚蔬菜一般相當于5004m2露地蔬菜。
蔬菜種類、茬口安排不合理。在新菜區沒有形成種植主導品種,種類多、亂、雜,有的一棟棚內種植2、3種蔬菜,形不規模效益。冷涼山區沒有根據自己氣候特點安排茬口,造成產量低,生產效益差。還有一部分農戶的拱棚在夏季和秋季空閑期長,沒有發揮應有的設施作用,種菜收入還比較低;品種不對路,種苗質量不高。沒有根據拱棚需要適應高溫能力強、連結座果好的特點選擇品種,造成產量不高。育苗質量不高或不會訂苗,定植不是壯苗,株體弱,影響提早上市;采用多層覆蓋少,提早上市時間有限。春提早關鍵是爭早,在溫室后期和露地上市前采收,爭取高效益。單層覆蓋上市相對晚,產品高價格期很短,影響效益提高;技術服務滯后。隨著大棚菜迅速發展,大部分菜農沒有從事過設施生產,出現技術跟不上的情況,拱棚設施達不到應有的高效益,農民失去信心,出現歇棚現象。
拱棚蔬菜以春提早茬和秋延后茬為主,平川以茄果類瓜類長季節栽培為主,山區縣要根據氣候特點長短搭配,如春西瓜接秋西紅柿或春西紅柿接秋西葫蘆。品種選擇早熟、抗病、抗熱、優質、高產、商品性好的,選擇信譽好,質量可靠育苗場,把好種苗質量關,壯苗定植。
要想提高臨汾市的拱棚蔬菜效益,其關鍵是要做到早春茬蔬菜的提前定植和提早上市。要及早扣棚升溫,采用多層覆蓋,加強管理。推廣應用早熟、優質、商品性好的品種。
要利用塑料拱棚薄膜的防雨降濕作用,防止病害發生;要采取遮陽網覆蓋,或者撒泥漿、降溫劑土等遮陰降溫措施。
針對目前臨汾市新菜農多的情況,各縣(市區)要組建技術服務團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指導,切實提高拱棚蔬菜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加強銷售服務,形成產、供、銷一條龍體系,解除農民銷售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