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波
(建平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遼寧 建平 122400)
近年來隨著棗樹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之氣候變換加劇,棗銹病、棗瘋病、棗裂果病、棗縮果病等病害危害加劇,成為制約遼西地區棗樹生產規模擴大和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瓶頸,為此,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強化主要病害的防治技術應用十分必要。
1.1癥狀表現。棗銹病主要在棗樹的葉背面或果實上進行危害,受侵染的病葉片初期出現不規則的較淡的綠色斑點,以后逐漸呈灰褐色,并有凸起感,病斑后期為褐色,密布在危害部位上密布褐色孢子,夏孢子堆穿透棗樹葉片的能力較強,孢子堆破裂葉子隨之破碎,此時出現葉片大量失水,最終導致葉片脫落。
1.2發生特點。棗銹病主要在棗樹落葉上的夏孢子上進行越冬,翌年進行侵染。建平縣進入7月中下旬后,降水多、空氣濕度大,夏孢子隨之發芽,始初自葉片的氣孔侵入,待10~12d后,出現癥狀并有落葉發生,進入8月中下旬受害的棗樹葉片脫落加劇。發病輕重早晚與同期的降雨量、溫濕度關系密切。行間間作高稈農作物,棗銹病發生早而且嚴重。
1.3防治技術。①在棗樹落葉前,對棗園中的枯枝、落葉、雜草進行徹底的清理,將越冬菌源清理并集中燒毀,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發病基數。②在棗樹發芽前的4~5月份期間,于棗樹樹冠全面噴布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③于每年的7月上旬開始,結合防治棗樹其它病害,噴施800倍液腈菌唑、800倍液粉銹必治、200~300倍液波爾多液,連噴3~4次,時間間隔為8~10d,以上藥物交替噴施效果更好。
2.1癥狀表現。棗樹染病后樹冠表現為花變葉,棗芽出現發育極不正常的狀態,枝葉叢生與嫩葉黃化是最明顯的兩個特征,挖開地下可見根系具有明顯的叢生根現象。病原入侵后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在樹冠、樹干、根系等部位運轉。發病7~10d自樹冠向下流轉至根系,在根系擴展后,又自根系而上流轉到樹冠的各個部位,形成瘋枝瘋葉瘋果。在生長期間地上地下兩部位的病枝和根部都有病原,棗樹進入休眠季節末(10~翌年4月),地上部病枝處病原消退,而根部一直有病原存在,棗樹幼樹發病后2~3年即可引起樹體死亡,棗樹大樹4~6年樹冠逐漸萎縮,直至死亡。
2.2發生特點。棗瘋病發病始初,一般以一兩個主枝和根蘗表現出發病現象,全株同時發病的情況比較少見。棗樹嫁接(如芽接、皮接、枝接、根接)、分根、受刺吸式口器昆蟲葉蟬類的危害是發病的主要起因。管理粗放營養不良的棗園發病多和重,集約經營營養充沛的棗園發病較少和輕。
2.3防治技術。①對病株和病根及時鏟除,嫁接改造品種時注意選用無病接穗;新建棗園附近不要栽種松、柏、桑、構等樹木。②防治傳病昆蟲,于每年4月下旬棗樹尚未萌芽時,噴施10%氯氰菊酯4000倍液,控制中國擬菱紋葉蟬等初齡幼蟲的發生。在5月中下旬棗樹花期前,噴施10%氯氰菊酯4000倍液,防治中國擬菱紋葉蟬和凹緣菱紋葉蟬的發生與危害。③斷根切斷病原技術:挖開已經發病的棗樹根周圍地表土層,將側根于基部處切斷,清除并隔斷在病根中越冬的類菌質體,斷根后對傷根的樹體進行施肥灌水,以利恢復樹勢。④灌藥治病技術:于棗樹萌芽前(4月份)在發病病枝同方位處的樹干挖2~3個洞,深度可以超越木質部,將按比例配制好細藥粉(其中薄荷冰∶銅綠∶龍骨粉=1∶2∶1),倒入孔內直至灌滿空洞,再將孔洞用透明膠封嚴。
3.1癥狀表現。病原菌侵入果實后,果面受害處的病斑即可出現紅色斑點,剖開果肉,病斑區出現褐色病斑,同時果肉組織失水并出現壞死現象,患病處的棗果皮即行收縮發硬。果實大量脫水后棗果即提前脫落。受害果實發綠瘦小,病斑果肉發苦,無甜感。受害果柄為褐色或黑褐色,有失水狀。
3.2發生特點。棗果外皮破損是棗樹縮果病的主要導因。受風吹擺動磨損的棗果出現傷口,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壁虱、葉蟬、蝽象等)為害果實引起的傷口均可傳染病菌。在建平縣一般棗果變白至著色是發生棗樹縮果病的高峰期。
3.3防治技術。①對桃小食心蟲、介殼蟲、蝽象、壁虱和葉蟬等蟲害加以控制;注意對棗樹增施有機肥;棗樹行間注意嚴禁間作高稈作物,保證棗園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在棗果變白色即將轉紅發育期,保持棗園內的樹下土壤濕度,可以大大減輕或避免縮果病的發生程度及發生。②在棗縮果病即將發生前期,注意在樹冠上噴施50%的DT殺菌劑500~600倍液、12.5%的特譜唑粉劑2000~2500倍液,注意噴施全面、不得遺漏,每隔7d噴施1次,連噴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