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麗
(商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陜西 商南 726300)
1.1主要病害。茶樹主要病害有茶葉赤星病、云紋葉枯病、輪斑病、炭疽病。
1.2主要蟲害。茶樹主要蟲害有假眼小綠葉蟬、茶蚜蟲、茶蓑蛾等。
2.1茶葉赤星病。主要發生在茶樹的嫩葉和新梢。初期呈褐色針頭狀小點,逐漸擴大為褐色或紫色小斑,邊緣深褐色,中央凹陷,呈灰褐色;同一葉片上,多個病斑可連成不規則的大斑;還可危害葉柄,引起葉片脫落;濕度大時,病斑正面中央產生灰色霉狀物。赤星病是低溫高濕性病害,以春、秋多雨季節發生嚴重。凡日照短、陰濕霧大的茶園發生較重;茶園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過度,茶樹生長弱的茶苗或生長較柔嫩的茶苗都易發病。
2.2云紋葉枯病。病害多從葉尖或葉緣發生,褐色,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呈波浪狀輪紋,似云紋狀,后期病斑上生灰黑色扁平的小粒點。該病害是高溫高濕性的病害,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發病盛期。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肥料不足或茶樹受凍或旱害或夏季陽光直射,水分供應不勻,造成日灼斑后易發此病。
2.3輪斑病。主要危害成葉和老葉。常從葉尖或葉緣上開始發病,逐漸擴展為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大病斑,成葉和老葉上的病斑具明顯的同心輪紋。嫩葉上染病時病斑上沒有輪紋。高溫高濕有利于此病的發生,一般在夏、秋兩季發生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茶園,濕度大時易發病。
2.4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茶樹成葉上,老葉和嫩葉上也偶有發生。病斑多從葉緣或葉尖發生,初期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沿葉脈蔓延擴大,變為褐色或紅褐色,后期可變為灰白色。病斑正面可散生許多黑色、細小的突出粒點。茶炭疽病是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多在嫩葉期侵入,在成葉期才出現癥狀。春夏之交及秋季雨水較多,茶炭疽病發生較重;夏季則因氣溫偏高并常干旱少雨,不利于炭疽病的發生。
3.1假眼小綠葉蟬。假眼小綠葉蟬以成蟲和若蟲吸取汁液危害茶樹,導致茶樹芽葉失水、生長遲緩、焦邊和焦葉,造成茶葉減產、品質下降。
3.2茶蚜蟲。以若蚜和成蚜聚集在新梢嫩葉背及嫩莖上刺吸汁液為害茶樹,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茶蚜除直接吸取汁液為害茶樹外,還可分泌蜜露引發煤病。
3.3茶蓑蛾。茶蓑蛾是茶樹上的一種食葉類害蟲,其以幼蟲護囊在葉片背面取食茶樹嫩葉為害,懸掛在中下部枝葉上,可影響茶樹的生長勢和茶葉產量。
4.1農業防治。增強作物對病、蟲、草害的抵抗力,創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蟲和雜草生長發育和傳播的條件,以控制、減輕或避免病、蟲、草的危害。
4.1.1清潔茶園,及時除草,減少病蟲寄主和交叉傳播。3月中下旬,用微耕機清除茶園周邊和幼齡茶園行間雜草。6月上旬,茶園修剪后,采用微耕機淺中耕清除茶園和周邊雜草。9月上中旬,在雨后睛天,人工鋤除田間雜草。改化學除草為人工除草,減少化學品的使用,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4.1.2合理灌溉,及時排澇,促進茶樹生長。
4.1.3深施腐熟的有機肥,培肥地力。12月份,每畝施腐熟的牛羊糞2000kg,在茶園行間開溝深施,施后用土覆蓋,培肥地力。
4.1.4推廣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施用量。
4.2物理防治。利用茶園部分害蟲有較強趨光性的生物特性,采用燈光和粘蟲板誘殺的方法,防治害蟲。
4.2.1懸掛太陽能殺蟲燈。每20畝安裝1盞殺蟲燈,燈距離地面1.5m左右,安裝太陽能殺蟲燈25盞,每月檢查清掃1次。
4.2.2粘蟲板誘殺。在茶園行中安裝黃色和藍色粘蟲板,誘蟲板高出茶樹樹冠30cm,每畝插20塊誘蟲板。每畝黃色板10張,藍色板10張。
4.3化學防治。采取農藥統一采購、統一庫存、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統一配制、統一機動噴霧的“六統一”辦法,規范施藥,減少農藥施用量30%,農藥使用效率提高25%以上。根據茶園病蟲害發生情況,監測評估達到防治閾值時,實行化學防除。5月份,在茶葉采摘結束后,每畝用43%戊唑醇20ml+2.5%氯氟氰菊酯25ml+99%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50kg噴霧;8月上旬,10月30日~11月2日,每畝用43%戊唑醇20ml+2.5%氯氟菊酯25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99%磷酸二氫鉀100g,兌水50kg噴霧,防治茶葉赤星病、葉枯病、炭疽病、茶輪斑病等病害和茶網蝽、蚜蟲、薊馬、葉蟬、小綠葉蟬、蓑蛾、粉蚧、蠟蚧等害蟲;11月份用45%石硫合劑150倍液殺除蟲卵和滅菌,畝用量2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