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沙河市農業局 河北 沙河 054100)
每到麥收季節,總會發現個別地塊小麥前期生長良好,收獲時卻出現大量籽粒瘦秕、不飽滿現象,影響產量。
1.1病害種類。①銹病、白粉病。銹病破壞葉綠素和表皮細胞,白粉病使葉面產生絨狀霉層,使光合作用減弱,致使穗形短小,籽粒秕瘦不飽滿,千粒重下降。②全蝕病、根腐病。都可產生白穗不實。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毀滅性土傳根部病害,發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絕收。小麥根部、莖基部變黑,地上部枯死,俗稱黑腳病。根腐病引起根部腐爛、穗腐或白穗。③紋枯病。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發病小麥基部葉鞘出現病斑,嚴重的病斑向內侵入莖稈,引起根部、莖基部變黑腐爛。生長后期葉鞘上云紋狀花紋病斑包圍全葉鞘,使葉鞘及葉片早枯,影響水分和養分的輸送,引起枯白穗。④赤霉病。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抽穗揚花期如遇連陰雨3d以上,即可能發病,感病后麥穗枯白不結實,即使結實,籽粒也表現為枯白、秕瘦,芽率降低。濕度大時病部表面出現粉紅色霉層。
1.2防治技術
1.2.1播前拌種。選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60~80ml或2.5%咯菌腈10~20ml,加適量水拌麥種10~15kg,晾干后播種,可有效防治全蝕病、紋枯病、銹病、根腐病。
1.2.2前期綜防。從秋季苗期開始至翌年小麥返青期,應用烯唑醇、多菌靈、戊唑醇等藥劑噴澆防治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
1.2.3穗期“一噴三防”。小麥始花期、齊穗期結合“一噴三防”,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15%三唑酮80g、甲基托布津50~70g、12.5%禾果利20~30g、0.2%磷酸二氫鉀,兌水50~70kg,噴霧預防赤霉、葉枯、白粉病和后期脫肥。
2.1主要蟲害。①麥蚜。聚集在小麥背面、葉鞘及心葉處,刺吸麥株莖、葉和嫩穗的汁液,抽穗灌漿后,迅速繁殖,集中為害穗部。麥株受害后,葉片發黃,麥粒不飽滿,嚴重時麥穗枯白,不能結實。②小麥吸漿蟲。蟲體小,不易被發現,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小麥拔節至孕穗期,幼蟲化蛹,抽穗期羽化成蟲盛發。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
2.2防治技術。拔節期撒毒土防治吸漿蟲幼蟲和蛹,畝用5%毒死蜱顆粒劑1000g拌細土25~30kg,于上午10:00以后田間無露水時均勻撒施于地表,撒后澆一水,或澆后趁地表濕潤及時撒施。穗期結合“一噴三防”兼治麥蚜、吸漿蟲: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