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淅川縣林業局林權中心 河南 淅川 474450)
柿刺粉蚧屬半翅目刺粉蚧科林業害蟲,在我國分布范圍廣,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均有分布,可危害柿樹、梧桐、棗樹等多種林木。該蟲主要以若蟲和雌成蟲吸食葉片、枝干及果實汁液,使樹木發芽推遲,消弱樹勢,影響樹木正常發育。葉片受到危害時,葉表會出現多角形黑斑,葉柄會變黑進而畸形生長,遇風極易脫落;枝干受到危害時會出現黑斑,輕者生長細弱,重者干枯死亡,果實受到危害時,在果實與果蒂連接處會出現凹陷,凹陷處會由綠變黃,直至變黑,嚴重時會造成大量落果。
卵圓形,約0.4mm左右,紫紅色,表面附有白色蠟粉及蠟絲,藏于卵囊中。若蟲卵圓形或橢圓形,初孵時血紅色,經過1次蛻皮后變為鮮紅色,而后轉為紫紅色。雌成蟲橢圓形,體長約1.5mm左右,寬約1mm左右,暗紫色。體節明顯,體背面有刺。觸角短粗,共3節。雌介殼由白色綿狀物構成,表面有稀疏的蠟毛,長約3mm左右,寬約2mm左右,正面隆起,前端橢圓形,雄成蟲體細長,體長約1.2mm左右,紫紅色,有翅一對,白色,觸蟲9節,腹末有一對與體等長的白色蠟絲。雄介殼也是白色綿狀物構成,由長橢圓形,長約1mm左右,寬約0.5mm左右。
該蟲在河南等地1年發生4代,以初齡若蟲在枝干、樹皮裂縫、芽鱗、果蒂等上越冬。越冬若蟲在4月中下旬出蟄,爬至嫩枝、嫩葉上危害;5月中下旬出現成蟲并開始羽化交配,并開始將卵產在其內,蟲體縮向前方。各代卵孵化盛期分別為6月上中旬(第1代)、7月中旬(第2代)、8月中旬(第3代)、第9月中下旬(第4代)。前期主要危害枝、葉,后期主要危害果實。以第3代危害最重,被害枝呈現黑斑直至枯死,葉畸形早落,果實出現黃綠小點,嚴重時凹陷變黑或木栓化,幼果極易脫落。10月中旬第4代若蟲爬到枝皮裂縫、枝、果蒂等隱蔽處越冬。
若蟲蟄后,部分離樹木新葉近的個體遷到葉上危害,多寄生于主脈、側脈和葉緣上。第1代若蟲由葉面及近果的枝條爬到果實上固定,多寄生在果的頂端,僅少數仍寄生于葉上,以后各代均寄生于果上,很少寄生在葉上,從而引起不斷的落果。由于葉片、果實脫落及采收鮮果,這部分柿刺粉蚧不會成為翌年的蟲源。另外一部分離葉、果較遠的個體,則在主干及枝條上繁殖。1、2年生枝丫皮下和主干、枝條上萌芽處的越冬若蟲是翌年危害的葉片、果實的主要蟲源。柿刺粉蚧繁殖力的大小因發生時期和寄生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對于發生時期來說,越冬代產卵較少,第2代比第1代產卵多;對于寄生部位來說,寄生在果上的產卵多,葉上的次之,枝干上的最少。同時,柿刺粉蚧的發生與柿樹品種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以枝繁、葉茂、果大、汁多、皮薄的柿樹品種發生較多;同一株樹木上,中層寄生的較多,上層和下層寄生的較少。
3.1加強檢疫。調運苗木時,要嚴格進行檢查,防止帶病苗木外運或進入,造成該蟲的擴散及蔓延。
3.2營林措施。認真清除病枝、落葉;秋冬季節結合冬灌,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剪除蟲枝,集中燒毀,對樹體進行涂白,做好預防工作;及時做好修枝、間伐,增加林地通風透光條件,積極創造不利于該蟲出現大面積危害的環境條件;選擇栽植品質優良、抗病蟲害的樹種。
3.3生物防治。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紅唇瓢蟲、草蛉等,以減輕該蟲危害;同時,避開坐果盛期和天敵發生盛期噴藥,若確實需要噴藥時,要選擇低毒的農藥。
3.4化學防治。初冬或早春,噴灑4~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柴油乳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20~30倍液,或煤油和洗衣粉的混合液,主干及枝條要全面、均勻噴灑,消滅越冬若蟲。在各代蟲卵孵化期,可噴施50%殺螟硫磷乳油800~12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等,防治效果良好。
[1]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森林昆蟲 [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2]張敬東.柿刺粉蚧的發生及防治 [J].安徽林業,2000.04(18).
[3]翟田俊.柿刺粉蚧的發生及防治 [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