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利
(遷安市職教中心 河北 遷安 064400)
在畜牧教學中筆者逐漸發現,畜牧專業基礎課與生活實踐聯系非常緊密,它以病理學、營養學為基礎,這些知識是動物生產實踐的基礎課程,但也可以把這些知識稍作加工應用到人的健康與營養中,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讓教學充滿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畜牧教學就應該適應社會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挖掘畜牧學科的豐富內涵,把人的生命意識、營養健康意識融入到畜牧教學中,充分拓展畜牧專業課堂教學的自身優勢。那么怎樣在畜牧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營養健康意識的培養呢?在此筆者想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畜牧專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育的重要階段,應注重營養的合理搭配,筆者利用畜牧學中的相關知識,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講究營養、保持健康。例如,在講蛋白質代謝這節課時學生懂得人體內不能貯存蛋白質,必須每天從食物中獲得一定數量的蛋白質,但不能過量,要恰到好處才不會造成浪費。如每天早餐有必要進食一個雞蛋,而每頓多吃幾個雞蛋那就是“海吃”,這就造成了蛋白質供應過量、其他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則相對不足,破壞了營養供給平衡。蛋白質的代謝需要肝臟的轉化分解,代謝產物要從腎臟排泄,過多攝入會加重肝、腎負擔,久而久之會不堪重負而引發疾病,這就造成了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長期大量食用一種食物會使人沒有食欲從而厭食,事實上健康的食欲是我們獲取美味產生愉悅心情的前提,要把吃飯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任務。
醫學知識的普及和發展使人們認識到營養與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系。飲食不合理是誘發機體疾病的重要因素,如超重和肥胖就是食物攝入量過多、食物結構搭配不合理造成的,而蔬菜和水果攝入量不足又和結直腸癌、胃癌及食道癌等密切相關。在上課的過程中筆者就重點強調不要食用存在異味、發霉的花生、瓜子等食物,因為黃曲霉毒素會誘發肝癌等疾病。在講到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的知識點時筆者向學生強調畜禽缺乏這些元素會引發疾病,人類也一樣,缺乏某種元素會導致類似的疾病發生,如維生素A不足人易患夜盲癥、維生素B缺乏易患腳氣病、維生素C缺乏易患壞血癥等。在課堂上將這些醫學常識結合畜牧專業課教學講解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營養健康意識的培養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都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績,拋開學習方法、后天努力這兩個因素外,個人的智力水平也是不無關系,身體健康是智力發展的重要基礎。筆者在講到神經系統章節時提到,大腦是人類思維的重要器官。科學家已經發現,卵磷脂有利于增強腦的機能,被稱為“思維元素”,因此,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多吃一點含磷的食物,有助于增強大腦的發育、提高思維能力。筆者列舉了一些名人的飲食習慣,并號召學生多吃豆類、魚類、香蕉等食物,使腦細胞獲得充足的營養,讓大家都擁有一顆充滿智慧的大腦。
筆者在講解糖類的代謝這一章節時對學生早餐進行了調查統計,并讓學生回答哪種早餐的搭配是合理的,如早餐是一杯牛奶加一個雞蛋是否合理?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意識到這頓早餐的營養搭配比例不當,缺乏能量和維生素的攝入,不利于營養的吸收利用。經過一夜的睡眠早晨起來后體內的血糖較低,只吃蛋白質食物,身體就會把蛋白質用于氧化供能,而用于人體合成蛋白質的量就會減少,所以最好吃一些含淀粉高的食物用于身體能量的供給,這反而有利于蛋白質的吸收利用。
在畜牧課堂上筆者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與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帶領學生開展“為父母設計有滋有味的營養食譜”活動,學生通過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和飲食習慣,嘗試設計出一份營養合理、經濟實惠的菜譜,學生對這個活動熱情高漲,他們親自設計、做出預算、采購等,最后親自下廚做出一頓營養豐富、搭配合理的飯菜,請家長品嘗并做出評論。這樣一個學生帶領一家進行健康飲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近幾年的畜牧教學中,筆者有意利用專業課教學的平臺向學生傳授營養健康知識,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克服了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教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總之,在畜牧教學中進行營養健康教育,能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促進學生正常發育,也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營養健康的小衛士,讓他們從內心熱愛生命,這為他們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