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娜 穆春雨 王宏飛 季茂岐 趙 妍 劉光龍 陳 君 游 翔
(1滄州工貿學校 河北 滄州 061001;2滄州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當前是國家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河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等重大戰略疊加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這為滄州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滄州要想建成環渤海地區重要沿海開放城市,勢必要進行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與升級。職業教育作為面向地區產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領域,其培養模式必須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適時做出調整。
“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顯著特征,因此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與當地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緊密結合。地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力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關鍵因素,職業教育作為與產業結構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必須把握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和產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變化,職業教育人才模式要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需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
國務院批準的 《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把滄州列為河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增長極,將滄州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滄州市作為河北省的沿海開放城市,緊緊圍繞建設沿海強市、和諧滄州的總體目標,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全面優化了產業結構和行業內部結構。
2.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全市建設了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0余家,大力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大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2.2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管道裝備與冶金、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為代表的五大傳統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以汽車制造、通用航空、生物醫藥、核能利用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培育初見成效。
2.3現代服務產業調整。以“總量加快擴張、功能顯著提升、結構明顯優化”為目標的 《滄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現代商圈和商貿集聚區建設為依托,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電子商務、旅游、文化產業、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推動全市現代服務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促進全市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3.1重新定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回答的是將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人,這類人今后所從事的職業類型與工作崗位,以及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結構及價值觀和態度的形成。作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必須面向滄州市場培養所需的人才,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與滄州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相適應。
3.2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與不斷提升的產業結構相適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要求專業結構與現階段地區經濟產業結構相匹配。隨著滄州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職業教育進程的加速,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問題矛盾凸顯。
在農業方面,滄州市以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為突破點,堅持錯位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七大類型特色園區產業。如以青縣大司馬為代表的高端蔬菜型園區,以泊頭亞豐、黃驊古貢冬棗為代表的特色果品型園區,以孟村大成牧業等為代表的規模種養型園區,如中捷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的農墾改制型園區;以青縣中捷“金太陽”為代表的休閑農業型園區;以肅寧華斯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的加工帶動型園區,以黃驊現代漁業園區為代表的水產養殖型園區。截至2017年年底滄州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達到68家,這些園區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工業方面,形成了傳統五大主導產業與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通用航空、生物醫藥、核能利用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的蓬勃態勢,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五千多家,且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增速。在服務業方面,以現代商圈和商貿集聚區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商業、商貿、現代金融、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以上,高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
從目前看來,滄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全市40余所大中專職業院校只有幾所院校開設了涉農專業,而且在校生也寥寥無幾,遠遠
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需要;滄州市眾多的職業院校共設置有專業112個,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各個學科與多個領域。雖然涵蓋面廣泛,但是結構卻不夠合理。在專業設置中存在資源浪費、品牌專業欠缺等現象,不利于核心優勢的形成。如傳統專業像會計電算化、市場營銷、計算機應用、商務英語等重復開設情況嚴重;而新興專業像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科學、航空等專業又沒有院校開設;也有一些學校在自身軟硬件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就創辦所謂的“新興”專業,這些都直接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因此如何使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更加合理,能夠更好地適應滄州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對滄州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3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途徑。國務院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職業教育“五個對接”的要求,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首先是職業院校根據滄州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重新設置開設的專業,達到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其次是指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標準提出的新要求設置專業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將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第三,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積極探索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對接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第四,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生完成學習業后僅取得學歷證書是不夠的,學歷證書還必須同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起來,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第五,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行各業也必須加速適應,終身學習將貫穿于每個人的一生,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