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奎
(衡水市農業環境與農畜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市阜城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耕地面積67.5萬畝,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西瓜等為主,隨著地膜使用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效益的增加,地膜被廣泛應用在棉花、西瓜、花生及蔬菜栽培中,常年地膜西瓜覆蓋8萬畝,棉花覆蓋5萬畝,蔬菜覆蓋面積3萬畝左右,全年地膜覆蓋面積在16萬畝以上,覆蓋方式靈活多樣,一般以覆蓋栽培行為主。目前生產上使用的農膜比較薄,以0.005mm和0.006mm的為主,畝用量在2.5~3kg,全年地膜使用量在400t左右。農用地膜技術的廣泛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地膜在農業生產中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其殘留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土壤環境。
廢舊地膜的回收利用符合循環經濟活動“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是塑料產業中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廢舊農膜作為一種寶貴的再生資源,加大廢舊地膜的回收力度,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地膜,減少污染對環境的影響。廢舊地膜(含柴火)不需分離,經過各道設備加工,制造出合格的建筑裝飾材料(如裝飾條、地腳線板等),不怕潮,耐用,不變色,不老化,其工藝如下:回收地膜(含雜質)放置到清洗池去掉泥沙,然后風干后進行混合化學處理、粉碎并加入各種添加劑混煉,最后烘干并擠出造粒;可根據不同用途調節造粒與新添加料的比例,一般采用1∶1制成成品,包裝后銷售。
通過該項技術推廣先進的地膜回收再利用技術,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實現了農業清潔生產,加快現代化農業進程。一方面,由于回收了廢舊地膜作為原料,生產企業節約了原料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清除了田間殘膜,由殘膜污染導致的5%的作物減產不再發生,相當于使作物增產5%。例,按5萬畝棉花和5萬畝西瓜分別計算,棉花平均畝產籽棉200kg,8元/kg計算,可實現年增加棉花產量=200kg×5萬畝×5%=50萬kg,年增加產值 =8元/kg×50萬kg=400萬元;5萬畝西瓜平均畝產4000kg計算,1.6元/kg,可實現年增加產量=4000kg×5萬畝×5%=1000萬kg,可實現年增加產值=1.6元/kg×1000萬kg=1600萬元。無論哪種作物都可獲得較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