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知多杰 尼瑪才讓 班瑪才仁
(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青海 西寧 810016)
藏醫藥歷史源遠流長,理論體系完整,診療方法獨特,臨床療效顯著,藏醫方劑極其豐富,現有藏醫藥古籍文獻記載的方劑約有5000多種,是中華醫藥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1]。傳統藏藥“人工牛黃”是由多味天然藏藥組成,通常可代替天然牛黃使用。傳統藏藥“人工牛黃”古驗方是藏藥方劑中最常用的藏藥,從現有文獻來看,本品始載于公元8世紀宇妥·元丹貢布所著藏醫藥典籍之作《四部醫典》[2],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臨床應用歷史。由“薩格杭”、紅花等6味藥組成,味苦,甘,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與用藥要求也不斷的提高,隨之而來的疾病也不斷的增加,傳統藏藥“人工牛黃”具有清熱、除疫,解毒,清肝利膽之功效;臨床上用于小兒熱病,疫病、毒癥、肝膽熱、心肺熱、臟腑熱病及燒傷等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廣闊的市場開發前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出版印發的4本藏藥標準(《青海省藏藥標準》、《六省區藏藥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標準-藏藥》)的成方制劑中含牛黃的藏藥制劑已達77種,約占25%左右。
我國每年牛黃需求量約5噸,天然牛黃產量不足1噸。由于國內天然牛黃資源日益稀缺,難以滿足臨床用藥的需要,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自1972年陸續批準了3個牛黃代用品,即:人工牛黃、培植牛黃和體外培育牛黃。其中,人工合成牛黃其制作工藝簡單,價格還不到天然牛黃的0.5%,成為天然牛黃的主要替代品。但人工牛黃與天然牛黃相比,無論在成份、結構還是藥效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培植牛黃雖然與天然牛黃的質量完全一致,但培植牛黃質量參差不齊,且難以控制。此外,由于培植牛黃是在牛體內接種,一般需要半年到1年才能形成結石,一塊結石只有3~5g,獲得優質培植牛黃的成功率較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體外培育牛黃雖然已得到國家藥典委員會證實,質量可控、安全隱患小。但體外培育牛黃的產業規模較小,迄今為止,國內能夠生產體外培育牛黃的企業只有1家,體外培育牛黃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幾乎為零,特別是功能上的差異較大。
由于人工牛黃的普及與使用,極大影響藏藥“人工牛黃”的使用。況且如今懂得傳統藏藥“人工牛黃”炮制方法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亟待傳承和深入研究。
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藏藥“人工牛黃”的工藝、質量標準、藥效學和毒理學等進行系統研究,確定本品的適宜劑型,制訂質控標準,建立相關的藏醫藥理論,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醫藥工作者逐步認識藏藥“人工牛黃”的作用特點、原理、傳統藏醫藥文化背景和市場牛黃比較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