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宏
伊朗抓住西方國家制裁緩解的機遇,盡快恢復石油生產,以實現復興。

伊朗竭力恢復石油大國地位和影響。李曉東 供圖
2017年9月21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指責伊朗并未遵守伊核協議,并聲稱美國無法遵守一份為伊朗發展核武器“提供掩護”的協議,魯哈尼用平和的聲調表示,伊核問題協議歷經各方多年談判而成,獲得了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在內的全球支持,其命運不能由“一兩個國家”決定。魯哈尼鄭重承諾,伊朗將維持遵守協議,“伊朗從未尋求利用核武器來威懾別國,伊朗將繼續遵守伊核協議,伊朗也不會首先違反協議,但如果有一方違反這項向伊朗放寬制裁換取德黑蘭遏制核計劃的協議,伊朗會果斷堅決地作出回應。” 與此同時,面對包括西方盟國在內的各國紛紛指責特朗普毫無節制的“嘴炮”,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稱,這只是表明特朗普不喜歡這份協議,并不意味著美國準備退出。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指責伊朗并未遵守伊核協議,包括西方盟國在內的各國紛紛指責特朗普毫無節制的“嘴炮”。李曉東 供圖
美伊兩國在聯合國講壇上的口水戰傳出的是關于伊核協議的利好信息。可以斷定,未來一個時期內,美國的戰略重點是集中力量解決更為急迫的朝鮮半島危機,不會主動廢棄伊核協議;而伊朗選民剛剛用選票給予了內外政策較為溫和的魯哈尼第二個總統任期,表明伊朗方面也將遵守該協議,努力尋求協議框架下的伊朗復興。
但是,除了伊核協議可能得以維持這一利好消息之外,魯哈尼新的總統任期所面臨的其他地緣政治挑戰卻都是頗為嚴峻的。首先,9月25日,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如期舉行了獨立公投,向著裂土分疆獨立建國目標又邁進了一步。庫爾德獨立對伊朗的特殊威脅在于,庫爾德人的祖先是伊朗人,源起于逃避苛政移居山區的古代波斯人,所以現代庫爾德人與伊朗人之間存在著最為密切的血緣、語言、文化等方面聯系,一旦庫爾德獨立,勢必引發伊朗境內庫爾德人的分離主義傾向高漲,威脅伊朗的安全穩定。此外,庫爾德人屬于遜尼派穆斯林,庫爾德獨立將分裂伊拉克領土,打破伊朗苦心經營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什葉派新月戰略帶,必將嚴重惡化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環境。
其次,敘利亞戰爭近日進入收尾階段,極端組織IS殘余勢力及其占領區已所剩無幾,得到俄羅斯及伊朗支持的敘利亞政府軍已收復了大半國土。但是,勝利來臨之際,敘利亞政府軍和庫爾德人的敘利亞民主軍之間爭搶勝利果實的矛盾與沖突也日趨激烈。為使戰后敘利亞局勢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轉化,以色列最近頻繁出手,在國際上唯一一個支持庫爾德人獨立公投,并多次動用空軍及導彈,襲擊敘利亞境內的政府軍目標。未來,土耳其、伊朗、以色列軍事卷入敘利亞沖突的可能性在明顯增大。而且長期來看,俄羅斯與美國為了各自的中東利益,也不會對敘利亞沖突置身事外、袖手旁觀。毫無疑問,敘利亞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中東地區最大的火藥桶。
再次,伊朗在海灣地區的夙敵沙特也一直沒有閑著,近期從兩個方向加大了對伊朗的圍攻。一是發起了“群毆”卡塔爾的斷交行動,對與伊朗交往的卡塔爾不僅斷絕外交關系,而且掐斷卡塔爾與外界的一切政治、經濟、交通聯系,逼迫卡塔爾疏遠伊朗,壓縮伊朗在海灣地區的活動空間。二是沙特為首的國際聯軍對伊朗支持的也門境內胡賽武裝的軍事行動突然升級。本來,沙特對胡賽武裝的行動僅限于邊境地區和空中打擊,但8月25日,大批沙特裝甲部隊突然出現在地處也門腹地的臨時首都亞丁,與此同時,胡賽武裝的坦克也攻入了亞丁中心城區。外界認為,這表明沙特在前期行動沒有奏效情況下,大幅升級了對也門的軍事干涉,力圖盡快擊敗胡賽武裝,清除阿拉伯半島地區的伊朗勢力。由此看來,目前中東地區的熱點,都與伊朗有直接關聯。

解除國際制裁之后,伊朗重返國際石油市場。李曉東 供圖
對于自己新的總統任期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魯哈尼心知肚明。他的對策也簡單明了:抓住西方制裁緩解的機遇,盡快恢復伊朗石油生產,以實現伊朗的復興。為此,伊朗政府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近期出臺了一系列新舉措,竭力恢復伊朗的石油大國地位和影響。解除制裁后,伊朗立即開足馬力恢復石油生產,強勢回歸世界石油市場。2015年,伊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并于當年10月生效實施之際,伊朗重回國際原油市場的時機可以說是倒霉透頂——國際油價持續在50美元/桶上下的低位徘徊,全球原油需求也是萎靡不振。但長期缺血的伊朗經濟迫切期待石油的回歸,恢復石油生產、提高石油出口是伊朗的唯一出路。因此,2015年7月14日在維也納達成伊核最終協議的同一天,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立即宣布,要以最大產能回歸國際原油市場。為了奪回受制裁期間失去的國際原油市場份額,伊朗在歐佩克討論凍產(限產)時,多次明確拒絕了對伊朗石油產量或出口額進行任何限制的意圖。伊朗回歸石油市場,恰逢沙特為首的歐佩克成員國堅持不減產,維持高產、捍衛市場份額的局面。伊朗為了從沙特、俄羅斯手中奪回亞洲市場份額,甚至不惜以低于市場行情的價格出售原油(曾經有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高層表示,目前伊朗原油生產成本僅有10美元/桶),或采取“以油換貨”的方式來推銷本國原油。經過多方努力,伊朗石油日產量回升到380萬桶,尚未達到制裁前的最高水平,但其原油日出口量220萬桶以上,已經超出制裁前的最大出口額。這是因為伊朗對外傾銷的原油中一部分是被制裁期間滯留在超級油輪中的庫存油。伊朗由此基本上奪回了過去數年制裁失去的油市份額。
全力以赴招商引資,推出條件優惠的對外石油合作新模式,擴大石油生產能力。伊朗受到西方的長期制裁,導致石油鉆井產能萎縮,技術設備缺乏更新,要想恢復產能并進一步拓展提升,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伊朗石油部官員阿米爾指出,未來6年中,伊朗的能源領域至少需要1850億美元的投資。核協議達成后,伊朗有大約1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解凍,隨著石油出口成倍增加,伊朗經濟企穩向好。經濟增長率從2013年的5.8%,提升至2016年的7%;通脹率從2013年的40%左右降低到2016年的7.5%。但是,最渴望國際石油公司前來投資的石油開發領域,卻出現了考察團隊紛至沓來,拍板投資簽訂合同一個也沒有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伊朗面臨的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種種政治風險;二是伊朗多年來對外石油合作一直堅持采用的回購合同模式,過分限制了外國企業的獲利空間。為了突破這一困局,伊朗政府開始規劃新的石油合同,替代回購合同模式。在油價偏低、制裁解除不徹底的情況下,新石油合同更是承載著伊朗油氣行業革新的希望。據報道,新石油合同模式對回購合同有了重要調整,諸如合同期有所延長,開發商可從增產或高油價中分享更多收益等等。但目前伊朗議會和司法審核機構對新石油合同條款還有不少分歧。有專家分析認為,新合同出臺的曲折過程透露出背后的政策分歧與權力斗爭。魯哈尼政府偏向改革派,已竭盡全力推動新石油合同,但最高領袖、司法系統和深度插手經濟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均屬保守陣營。兩個陣營的分歧將阻礙新合同的執行,破壞新合同的穩定性。所以,新石油合同到底能否重振伊朗油氣行業,還要看國際地緣政治演變、國內權力派系博弈和相關政策的具體執行情況。
重點突破,發揮道達爾的典型示范效應,擴大與俄羅斯合作。為了打破吸引外資應者寥寥的局面,伊朗開出特別優惠的條件,有重點地向國際石油巨頭道達爾公司伸出了橄欖枝。在今年7月3日,伊朗與道達爾引領的財團簽署了價值48億美元為期20年的南帕爾斯氣田11期項目開發協議。道達爾敲定這份期待已久的天然氣田合作開發協議,成為伊朗自2016年解除制裁以來首個對其再投資的西方石油公司,不僅重新激發了業內對伊朗投資的信心,也帶動了印度等一批石油公司重新來伊朗探路。據報道,伊朗方面予以道達爾的優厚回報,包括讓其在合作談判過程中擁有更多話語權,甚至達成了前所未有的有利于國際石油公司的合作條款。伊朗政府還允許道達爾下一步進入全球第三的Azadegan油田,這有望成為未來10年內規模最大的項目之一。另外,對于在伊核談判中一直力挺伊朗的俄羅斯,伊朗不僅在政治、外交、軍事方面多有呼應,更是在石油領域擴大雙方的合作。伊朗給予了俄羅斯在油氣重點部門領域的優先投資權。近期,俄羅斯天然氣工業石油公司與伊朗石油工業工程與建設公司簽署了一項勘探伊朗油田的合作協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還獲得了開發伊朗Farzad B海上天然氣田的投資合同,計劃向巴基斯坦和印度供應天然氣,以提高俄羅斯在地緣政治方面的靈活度。
魯哈尼等務實派主導的伊朗政府,從“以油為綱”這一關鍵入手,抓住放松制裁后的有利時機,力圖以恢復石油大國地位而實現伊朗的復興,推出的一系列石油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給國際石油產業界提供了投資獲利的新機遇,也向正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展現了廣闊合作空間,其中特別是油氣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潛力巨大,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