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強
(重慶市銅梁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重慶銅梁 402560)
在我國建筑事業蓬勃發展的局勢下,建筑功能越來越豐富,但發揮建筑功能和確保建筑得以正常使用的前提是切實做好防滲漏等基本工作。然而,從現狀來看,建筑滲漏問題普遍存在,很多防滲漏施工技術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建筑防滲漏技術實際應用進行分析,以實現預期的防滲漏目標。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滲漏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與問題,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為防水施工質量不合格,尤其是在民用建筑中,外墻、屋面都會出現滲水問題。其中,屋面滲漏最為常見和嚴重,而屋面滲漏的影響因素也較多,如地基發生不均勻沉降與溫差變形等;框架梁柱與砌體間裂縫發生滲漏的原因為施工時遺漏了剪力墻和填充墻間的拉結鋼筋。建筑外墻施工完畢后,穿墻螺孔及槽鋼洞孔在進行封墻時沒有做到密實,留下縫隙,也會產生滲漏[1]。在對填充墻進行砌筑時,豎向頭縫砂漿不滿足密實性要求,在灰縫刮漿時,漿液容易流進磚孔以內。
建筑滲漏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表1所示,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建筑施工材料、設計方案、施工組織、施工管理與維護。為避免建筑產生滲漏,提高防水工程質量,保證效果,首先要做好設計,優選施工材料,保證防水施工質量,同時加強管理和維護。

表1 建筑滲漏主要影響因素
在我國,建筑防滲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可初步總結為三個主要階段,即遠古時期的建筑防滲漏、封建時代與近現代。其中,遠古時期的房屋以袋穴和干欄式為主,所用防水材料大多為野草,這種簡易的防水可以起到一定防雨和防潮效果;封建時代建筑以廟宇或宮殿為主,防水材料也從野草變為屋面瓦,在滿足基本的防水要求基礎上,還提供了觀賞等其它功能;到了近現代,建筑結構出現巨大變革,鋼框架及鋼筋混凝土成為主流建筑結構,防水材料也正向新興材料發展,契合了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2]。
由此可見,我國建筑防滲漏的不斷發展都是建立在技術進步與創新基礎上的。從最早期的干欄式建筑到封建時代的以土木或磚木結構為主的廟宇、宮殿,再到近期的鋼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筑,隨著建筑結構的演化、推進,建筑防滲材料也在不斷的更新和發展。而在建筑防滲漏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歷久彌新的技術、材料,如瀝青防水卷材等,它的防水性能雖然不如新興材料,但卻在漫長的實踐應用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以此為核心的工藝方法也得到更新,這不僅保證了建筑的防水效果,還大幅延長了防水結構的使用壽;又比如中埋式止水帶+遇水膨脹橡膠條(圖1)等。因此,現階段建筑防滲漏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和探究。
2.2.1 屋面防滲漏
屋面的防滲漏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屋面防水性能的好壞。據統計,引起屋面滲漏的主要原因為排水坡度不合理,在現行技術規范當中,對各種屋面材料提出了排水坡度要求,如表2所示。為了避免屋面產生滲漏,提高防水性能,必須嚴格執行相關規范,并做到精心設計。

表2 屋面排水坡度要求
屋面防滲漏施工開始前,需先對基層進行處理,確保基層達到牢固狀態,且表面沒有裂縫等缺陷;防水層收口過程中,在女兒墻上進行開槽,塞入柔性防水層收口之后使用硅酮密封膏實施有效封閉,以免防水卷材的末端出現滲漏或剝離;嚴格按照規范及圖紙的要求對細部節點進行施工。除此之外,在進行防滲漏施工時,還要注意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及時排除屋面積水[3]。
目前出現了很多屋面防滲新理念,為了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增大建筑綠化面積,很多學者及設計、施工人員提出防水、排水相結合,充分利用植被防水等新思路,在這種思路的帶動下,坡屋面植被防水構造等新防滲技術應運而生,并很快得到大范圍普及。坡屋面植被防水構造如圖2所示,雖然其結構較為復雜,但與以往的防水層相比,具有很多優勢,如增大建筑綠化面積,優化生態環境;提供良好的保溫與隔熱功能;有效保護下層防水材料,延長其使用壽命;豐富建筑整體內涵;削弱屋面眩光。在屋面坡度較大的情況下,應選擇適宜的種植容器,如花池和花槽等,但要注意設計的合理性,以免給施工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圖2 屋面植被防水構造
2.2.2 外墻防滲漏
建筑外墻的防滲漏性能影響著建筑實際使用效果,外墻結構如圖3所示。基于此,必須對外墻防滲漏施工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建筑實際情況和功能要求選取適宜的防滲漏技術措施。外墻防滲漏施工前,需對所有進場材料實施質量抽檢,如空心磚、加氣混凝土砌塊與多孔磚等,需在現場進行抽樣送檢,只有經過送檢且結果合格的才能在施工中使用;砌墻與抹灰施工中用到的砂漿,其水泥等原材料應具有良好防滲漏性能。
墻面砌筑施工中,應避免墻面透光與重縫,灰縫應均勻,對填充墻上的縫隙進行嚴格控制,不得使用干磚進行砌墻;抹灰之前對墻體上的孔洞進行檢查,不平整的部位使用砂漿找平,若厚度較大,則需進行分層找平,也可直接使用粘結布或鋼筋網[4]。

圖3 外墻結構
建筑外墻抹灰施工用材料選擇不當,沒有按照規范的要求預留洞眼;所用施工方法不正確,外墻和門窗洞、口之間的交接位置沒有按照規范進行施工都會引起外墻滲漏。具體的建筑外墻防滲漏技術為:①外墻抹灰過程中,應使用實際含泥量在2%以內而細度模數在2.5以上的中粗砂,做好原材料的控制;②抹灰施工中禁止使用劣質、過期的水泥。水泥的安定性及凝結時間應滿足設計要求;③根據規范的要求在外墻上預留洞眼,使用半磚與防水砂漿進行二次封堵和砌筑,并在表面再次涂抹比例為1:3的防水砂漿,較小的圓孔可使用微膨脹水泥砂漿進行二次填塞,直至達到密實;④采用人工鑿毛的方法對外墻基層實施毛化處理,同時及時進行灑水養護,保證養護的有效時間。對于基層而言,如果通過檢查發現其平整度不滿足要求,則要實施局部鑿除,然后使用砂漿修補平齊;⑤在進行抹灰施工以前,先對墻面上的污物進行清理,同時提前1d進行灑水保濕,為后續抹灰施工做好準備;⑥對于基體交接位置,其處理必須滿足建筑外墻抗裂及防滲技術要求;⑦外墻應分層抹灰,不得一次成活,操作過程中對分層厚度進行嚴格控制,一般為6~10mm。此外,在抹灰時,各分層的接縫必須錯開,同時將其設置在梁和柱的中部;⑧外墻涂料找平膩子厚度應控制在1mm以內;⑨在嵌縫的過程中,應使用勾縫條實施抽壓出漿,直到完全密實;⑩挑檐、窗臺、腰線、雨篷、窗眉及陽臺等特殊部位在進行抹灰時,應設置至少2%的坡度以實現快速排水。滴水線的抹灰必須做到順直和密實,避免流水或排水受阻等現象的出現[5]。
綜上所述,雖然近幾年建筑防滲漏施工技術得到了快速的進步和發展,但很多建筑仍存在滲漏問題,建筑的屋面、外墻一旦發生滲漏,會對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因此,必須在了解滲漏成因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時在科技發展的帶動下推出新型防滲漏技術。作為建筑防滲漏的設計和施工人員,應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防滲漏施工技術水平,從而為我國建筑事業不斷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1]廖日鑫.對房屋建筑施工中防滲漏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7(02):343.
[2]陳 慶.解讀房建施工中防滲漏施工技術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7(17):46~47.
[3]雷海龍.防滲漏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18):186.
[4]覃發轉.房屋建筑施工中防滲漏施工技術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14):83~84.
[5]林艷.淺析防滲漏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J].科技創業家,2013(12):34.
[6]杜 瑤.探究防滲漏技術在房建施工中的實際應用[J].四川水泥,2015(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