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健宏
(汕頭市潮陽區規劃測繪大隊)
GPS即全球定位系統,是一種基于衛星的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由全球通信衛星和接收設備組成。為用戶提供精確的三維坐標、時間信息和導航。隨著地球的數字化進程,微型電子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取得重大進展,衛星導航定位理論日趨成熟。傳統的工程測量技術已不能滿足當前工程精度的要求。隨著測量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測量工具逐漸被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測量技術取代。
通過對GPS測量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研究表明,在靜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它可以在50km以內的基線實現1×10-6~2×10-6的定位準確度,如果其基線范圍從100~500km,然后準確定位它可以達到10-7~10-8,隨著GPS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和發展,如果基線范圍超過2000km,定位精度可優于10-9還高。在實時差分定位和實時定位中,GPS測量技術定位精度可以達到分米或厘米。能滿足工程測量和測繪的所有精度需要。
工程測繪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測繪的工作效率。在應用GPS測量技術和操作GPS測量技術的過程中,該技術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的特點,操作人員只需使用儀器儀表進行數據的收集、測量,監測儀表的開關和其工作狀態,GPS系統中的設備可以自動捕獲衛星并跟蹤觀測項目以及記錄等。觀察項目結束后,操作人員只需關閉電源開關即可。
GPS可用于實時導航定位,這對高動態運動載體的導航就特別重要的。利用GPS接收機靜態相對定位時(邊長小于15km),在1h內采集數據即可獲得定位精度。兩臺機器可以測量至少4基線。如果使用快速靜態定位模式,則將使用雙頻接收器。本機只需要采集約5min時間;對于單頻接收機,只要它能觀察5個衛星也只需要收集約15min的時間。可見,利用GPS技術建立控制該網絡大大縮短了觀測時間,提高了運行效益。隨著GPS系統的不斷完善,隨著不斷更新的軟件和硬件,在20km的靜態相對定位只有15~20min;快速靜態相對定位測量時,當每個流動站與基準站分離在15hm,移動站的觀測時間只需1~2min。
GPS測量精度高,它除了廣泛應用于一般工程測量外,在精密工程中廣泛使用。特別是近年來在橋梁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及管道工程的建設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隧道控制測量的使用,在工作面兩端或工作面中部開挖隧道,啟動基準測量方向控制隧道開挖方向,以確保隧道貫通精度。如果你使用傳統的測量方法,由于要求控制點必須通視,受施工機械設備、支撐結構影響,會導致測量工作變得十分復雜,而GPS測量的技術的應用,使用測量工作變更十分簡單,因此,在隧道工程控制測量中,GPS精密定位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GPS測量技術在精密工程應用主要以控制測量為主,常用的技術是靜態GPS控制網,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均勻分布的已知點,和均勻的三角形構成的網(如圖1)。

圖1
水下地形圖可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碼頭建設、海洋資源開發、海港建設等。測量水下地形圖,當繪制體積時,首先測量平面的位置,然后測量水的深度。相反,傳統的測繪工程,主要是利用測深儀來測量水深。在測量水深時,應用的原理主要是超聲波的工作原理。關于水位測量和水深測量是同時進行的,驗潮儀是測量的。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被測水的深度更為精確。事實上,最后一項是測量水面以下地形的高度。經緯儀或三電平轉發器儀器是主要用于測量平面位置的儀器。這些設備具有相同的特性,就是操作特別復雜,條件要求特別高,而且使用起來非常困難。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GPS測量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推廣和應用,GPS測量技術可以解決平面位置測量問題,但規模大。水下地形測繪采用差分GPS定位系統。
水下地形測量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水下某一點的泥面標高,即該點的平面坐標(X,Y)和泥面標高H。
傳統的水下地形測量方法一般采用全站儀等方法定位,確定其平面坐標(x,y),而泥面標高h則需要通過驗潮求得。計算水面標高h0時,一般至少需要三個驗潮站,如果驗潮站少于3個或驗潮站在測點的同一側,則需要利用有關模型才能計算出測點的水面標高h0(如圖2)。通過驗潮可求得水面標高h0,

圖2
若測深儀換能器離水面的深度為h1,且由測深儀測得換能器至水底泥面的高度h2,則可求得測點的泥面標高h為:

若采用RTK GPS實時相位差分技術,將GPS天線架設在測深儀換能器的垂直上方,可實時求得厘米級的GPS天線的三維坐標(x,y,h);即已知GPS天線的標高h3,GPS天線至換能器的高度為h4,則測點的泥面標高h為:

這樣我們不用通過驗潮改正,就可直接得到水底泥面的三維坐標,所有過程都由計算機軟件自動完成,工作效率成數倍的提高。
工程變形是工程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通常包括人為因素、建筑物或地殼的變形、建筑物的位移等。由于GPS測量在三維定位中的應用它具有精度高的優點,因而成為監測各種工程變形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測量工作手段。近年來,建筑地下空間利率越來越高,地下三層及以上的超深基坑(開挖深度超過10m)頻繁設計建設,基坑支護結構的安全關系到項目建設的成敗,這就需要對基坑支護結構進行變形監測,包括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和沉降觀測等。傳統的監測方式是人工采用經緯儀或全站儀定時觀測、收集數據,然后輸入電腦進行分析,工作量非常大,又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精度普遍不高,且須收集的數據較多,測量時間較長,數據生成滯后。采用GPS測量技術進行變形觀測,通過在設計的觀測點埋設數據收集模塊,實時采集觀測點的三維坐標、時間參數等信息,直接傳輸到電腦,通過軟件模擬生成基坑支護結構的三維立體模形,可實現全天候數據采集與分析,變形超標直接報警,可確保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大大減少變形觀測的工作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GPS測量技術在工程測繪中應用,一方可以大大提高工程測繪的精度、準確度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它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對保證工程施工質量、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節約工程施工成本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劉書良.GPS測量技術在工程測繪中的應用[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1(2):13~17.
[2]何名杰.GPS測量技術在工程測繪中的應用及特點[J].科技風,2010(4):212~214.
[3]徐紹銓.GPS測量原理與應用[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4]王真祥,胡國棟.DGPSRTK技術在無驗潮水下地形測量中的應用初探[J].海洋技術,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