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早在唐宋時期,我國染色技術就已十分成熟,隨著南京紡織手工業的發展,染色工藝得到大幅度提升。據《光緒江浦埤乘》記載,“庵北有清泉,泉宜染綠向為染人環居于此”、“此二水宜染綠色,鮮而耐久”。明清時期東門古鎮的清泉和碧泉水質利于染色,最適宜織染綠色緞子,故經其漂洗過的布色澤純正柔和,手感舒適,質量上乘,故康基田《碧泉記》謂之“浦綠甲天下,又宜染青,濠泗間人捆載轉售,謂之京青”。東門染布業興旺,有染坊20、30家,東門“浦綠”遠近聞名,除供應南京和東門周邊的四鄉八集,還遠銷安徽省泗縣、鳳陽地區。
作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東門染坊建筑群位于浦口區左所大街風貌區,該風貌區呈現南北向狹長的空間布局,以南北向街巷為主。街巷分兩縱兩橫,兩縱分別為南北向的左所大街、左所后街。兩橫分別為東西向的東門大街、曹營關。左所大街保存較為完好,現狀中段約800m,街道兩側建筑基本保留明清風格,兩側建筑以一層為主,寬4.4.m,形成1:1左右、舒適宜人的街巷空間,呈現明清歷史風貌。東門大街寬為2.8~4.2m,自豬市河至左所后街段大多為傳統建筑風貌,街巷尺度在1:1左右。東門大街與左所大街相交處稱魚市口,是左所大街歷史風貌區歷史上最繁華、交易最集中的地方。左所大街兩側傳統街坊由若干傳統住宅院落構成,住宅院落大多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廠的形式(如圖1)。
通過史料挖掘以及與原住戶訪談,對東門染坊的歷史情況大致弄清。歷史上,該組建筑群曾做過布店、米廠、茶葉店、醬園、染坊等,其中作為染坊存在的時間較長,給當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名“東門染坊”。

圖1 左所大街現存建筑歷史功能分析圖
東門染坊建筑群現存為一組四路兩進的清代建筑群,位于左所大街85~91號。該建筑群順應街巷呈東西向布置,狹長的空間通過院落來組織內部的采光和通風。其面寬37.70m,進深25.20m,房屋共計12間,總占地面積約970m2。東門染坊屬于家庭式作坊,為前店后坊的形式,據史料記載,其西南側后院內曾有染布作坊棚、曬布場、曬布桿、踹布用的元寶石等物,今多已不存。
建筑平面格局為院落-大廳-院落-正房,入口即為單側開敞的第一進院落,染坊第一進與第二進中間為跑馬樓和天井,廳樓與廂房圍合,其檐口齊平,形成“四水歸堂”式格局。居民入戶界面為石庫門,門洞位于正中,墻上不開窗,清水墻門邊和下鹼處采用石材實砌,上層采用空斗磚墻,建筑側立面采用階梯迭落式的青磚黑瓦封火山墻形式。建筑群明間用五架大梁,上承三架梁,形成典型的抬梁結構,而次間山墻處將脊柱落地以減小構件尺寸。建筑上部結構由磚砌山墻和木柱、木枋承重,二層樓面為木楞子上鋪木地板,屋面為木椽條、木檁條,掛瓦板基層,上覆平瓦雙坡屋面。染坊磚石、門窗、雁翅板與欄桿等雕刻精美,花飾紋樣極具地方特色,是當時施工工藝與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圖2 東門染坊鳥瞰圖
通過對建筑群現狀及空間環境調研、測繪后可以看出,東門染坊四路建筑保存現狀情況堪憂,導致建筑群傳統風貌特色退化,空間格局異化,破壞了原有的傳統建筑風貌,大大減弱了文物建筑的空間魅力與形象。目前其各路情況中,左所大街85號為私人所有并仍在居住。這一路雖保存相對較好,但大部分建筑構件破損嚴重;87號為公房閑置,該房屋內部坍塌損毀嚴重,原有的室內木構也因此遭受風雨侵蝕,衰敗不堪;89、91號尚有人居住,保存情況相對較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治和管理,居民任意搭蓋附屬建筑,加建改建嚴重,進行不合理的裝修,格局與結構改動很大,使傳統風貌受到損害,完全遮蔽了文物建筑的原有價值(如圖2)。這些均表明建筑群存在結構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質性衰退等多方面問題。而結構性衰退是其最主要和最關鍵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時間的流逝而出現自然老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深層的社會經濟原因和外部環境變遷導致了它的衰落。
在完成對東門染坊的文物建筑本體的修繕加固后,為實現左所大街建筑群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江浦地區傳統文化傳播的需求,規劃在對建筑群價值和現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對其功能定位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以此作為策略性探討和研究。因此,在保護文物建筑的前提下,筆者建議結合該歷史建筑群及其院落的歷史功能對其進行合理的再利用。
以東門染坊85號為例,可將其改造成民宿接待。在保護文物建筑的前提下,發展文化旅游和生活體驗,將東門染坊作為民宿對外營業,提升整體性能,發掘左所大街作為歷史風貌區的旅游資源,其中衛浴設備由專業廠家進行一體化設計,民宿運營中所需廚房設置于文物建筑南側場地內并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以東門染坊87號為例,可對其進行原樣保護展示。純粹以保護文物建筑為前提,將東門染坊恢復為原有形制。后續利用以現有場地條件進行,不做其他改動;以東門染坊89號為例,可用于原住民回遷居住。在保護文物建筑的前提下,考慮原住民回遷,后對修繕好的文物建筑造成二次改造,在修繕中應提前做好電器設計,并由專業廠家進行對廚衛進行一體化設計,提升建筑整體性能,滿足居住需求;以東門染坊91號為例,可用于文化展陳。在文物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文化旅游,將東門染坊作為作坊式民居對外進行展示,第一進作為店鋪對外售賣染布,第二路及二樓空間作為浦口地區特色染布技藝以及“浦綠”布文化展示的空間,用于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提升東門染坊作為文物建筑在整個左所大街后期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文物建筑后場設置染布池、水缸、元寶石、染布幌桿等染布工具,供游客體驗浦口綠布的染制流程(如圖3)。

圖3 修繕實施后再利用的四種選擇
東門染坊作為清末南京地區重要的傳統織染類作坊建筑遺存,是當時建造技術、工藝技術、施工水平的重要反映,其建筑格局清晰,形制較完整,對東門染坊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與評價清末南京地區傳統織染建筑的形制特征、建造技術與工藝特點,是建筑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研究資料。其修繕完成后可用作染坊的工藝流程展陳場所、原住民回遷、民宿、原樣保護等,可以向社會更好的展示左所大街悠久的手工染布傳統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遺存,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1](清)侯宗海,夏錫寶.光緒江浦埤乘.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07.
[2]畢金城.浦口歷史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利用研究.南京工業大學,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