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勝
老板們大可以瀟瀟灑灑地宣稱“經營至上”,但這種武斷的本質在于沒有理清管理和經營的關系?;蛘哒f,大家習慣于用一個“無法辯駁”的論點來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借口,緩解自己的焦慮,而不愿意去深究其中的門道。
在一對一的場合,面對我提出的“你的企業為何在管理上進步甚微”的問題,一位公司的一把手(董事長兼總經理)幾經思考,終于打開了話匣子,倒出了心中的疑惑:“穆老師,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是非?;乇芄芾淼?。這句話不能告訴別人,但我心里就是這么想的。”
現實中,大多數老板都是這類情況,在我的視野范圍內,這幾乎成為了制約中國企業發展進步的最大癥結。
不做管理的表現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我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在企業里,某個員工充滿激情地向老板反映企業內的問題,老板大手一揮:“這樣,你看看該怎么改,做個方案!”員工興致勃勃地做了方案,老板拿著方案左右端詳,猶豫許久后終于說:“放一放吧?!眴T工一臉郁悶,搞不懂老板在想什么,老板也沒有太多的解釋。
于是,幾次此類的場景之后,員工再也不反映問題了。因為,他們知道結果就是老板讓你做個方案,而這個方案還是個“太監方案”(沒有下面落地的事情)。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于老板們把管理看得太簡單了。他們以為這是一道“送分題”,卻沒有想過這可能是一道“奧數題”。他們以為“隨隨便便做個方案”就可以破解這個問題,殊不知,問題只是表象,若干問題的背后卻暗藏著癥結。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結果自然是治標不治本,老板們意識到方案的這種局限,甚至可以挑出方案的若干毛病,自然想要“放一放”。但同時,他們又不愿下苦功夫去往深處“想一想”,結果自然就是無數次的不了了之了。
缺乏耐力,不愿投入
我曾多次為企業主持“戰略會”。這是一種集合老板和高管,在教練帶領下梳理出商業模式、戰略體系和執行系統的會議,會上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找出企業的“痛點”。用這種方式來輔導企業的言下之意是——好吧,如果這是一道奧數題,我們帶著大家一起來破解。
當我們運用分析工具和教練技術診斷出“痛點”后,老板和高管都大呼過癮,但接下來的后續行動就是天淵之別。一類是老板親自帶隊,馬上召開二次會議,分解戰略會成果,并親自部署行動。另一類老板則會問“這個事情誰來做?”,然后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現實中,后一類老板是大多數,他們還是置身事外,回避管理。正如現實中老板們總希望能有個“大管家”幫自己做管理,而自己則能夠“抽身出來”。
如果你問他后續有沒有跟進,人家還會美其名曰:“我要充分授權呀,如果我干預得太多,這就不信任下屬了嘛?!笔聦嵣?,這還是一個“脫身”的理由。試問,如果沒有老板的強力支持,一個副總(包括常務副總)又怎么可能推動得了全局性的事務?需要老板參與,不是要他們事無巨細,而是要他們在構架設計和節點風控上參與。
民營企業里,老板目光在哪里,大家的關注點就在哪里,資源就在哪里。老板開始發動企業雕琢管理時,就是一場對賭,員工們都在試老板的決心。而在現實中,賭贏的一般都是員工,最先放手的那個人一定是老板。這就好比一個人去健身房,為了讓自己沒有退路,定了昂貴的健身卡,但最終卻不了了之。要練出八塊腹肌,需要定期上健身房,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又有幾個人能夠堅持呢?
老板們是不是重視管理?業務不好的時候,老板們會說:“業務都成這樣了,先活下啦再說吧!哪有時間做管理?”當業務好起來了,老板們又會說:“我們一直這樣管,業務不也一直挺好?哪有必要做管理?”總之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陷入一個無限死循環,最終結果就是把管理束之高閣。
為什么不做管理?
功利思維
做管理太累了,太慢了,不僅是投入巨大的精力,帶來諸多的員工抱怨和反對,多年的雕琢也不一定有太明顯的結果。相較起來,整合資源、跑市場卻可能馬上就有結果,這樣一來,老板們的選擇可想而知。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廢待興,不少產業都長期處于“搶灘期”。在這種時期,只要老板們膽子大、腦子活、路子野,獲得經營上的成功并不是難事。可以說,大多數企業的成長都是基于制度紅利和趨勢紅利,只要這類紅利還在(盡管越來越?。习鍌兙蜁蛔杂X地進入野蠻生長的模式中。
路徑依賴
我接觸過的大多數老板都是業務出身,且還有很大部分根本沒有長期的被管理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談業務是有感覺的,談管理卻很難有感覺。在天上飛久了,自然不愿意在水里游?;蛘哒f,他們很難理解管理的具體場景,并找到自己發力的舞臺。
舉例來說,沒有直接進入過績效考核場景的老板,很難理解為何績效管理有如此多的“坑”,包括為何指標找不準、目標定不準、數據拿不到……他們先驗性地認為管理很簡單,不是自己的事,而更傾向于把精力放在業務上。
取巧心態
功利思維和路徑依賴讓老板們對于管理缺乏重視,但大多時候,他們在面對管理問題時依然頭疼,好比自己在前線殺敵,后院卻老是有員工在點火。由于輕視管理,他們解決管理問題的方式非常天真。
有人想用帝王術來操控企業,當大哥,帶小弟,玩權術;有人想用企業價值觀來同化員工,叫囂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但文宣口號漫山遍野,制度建設止步不前;而前幾年互聯網思維的如火如荼更蔓延到組織管理領域,一些不負責任的創業者大呼互聯網企業就應該“去管理”,一些媒體更對個別現象大加渲染,煽風點火,這無疑更迎合了不少老板的需要,讓他們進一步回避管理,妄圖用宣揚“車庫創業熱情”的方式來解決一切。
心理訴求
如果說,前面幾個理由里,老板們至少還向往“好的管理”,那么,一個更加隱晦的原因可能是老板們根本就不希望有“好的管理”。好的管理意味著分工明確、授權清晰,甚至平臺化組織根本就是三權下沉到項目單元的,這顯然會分散老板們“作為老板的感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