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清+朱江濤
摘要:指出了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部分城市區域進入高度城市化階段,隨之帶來一些社會變化,城市林業的社會化功能日漸突出,促使城市林業建設與發展作出改變,必須與社會發展的步伐相一致,走出符合中國自身發展所需的道路,實現新時期下生態與社會功能平衡發展。分析了城市林業的發展與成效,探討了城市林業的職能轉變以及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城市林業;城市化;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119-02
1 引言
城市化不斷推進,“兩分兩換”、“雙置換”、“宅基地換房”等政策陸續出臺,促使城鄉高度一體化。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2015年全國城市化率已突破56%[1],且在穩步增長中。隨之,城鄉市民逐步提高精神、社會、環境需求,日益重視居住環境、身心健康,將城市林業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時期下,城市林業發展與時俱進、與國家戰略發展相適應顯得尤為重要。
2 城市林業的發展
2.1 起源與研究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大致經歷城鎮化(<30%)、城市化(30%~70%)、都市化(>70%)3個階段[2]。20世紀60年代,美國城市化率達到70%,進入成熟階段,市民對環境和居住條件的需求轉變,促使美國提出城市林業[3],就此拉開城市林業大幕。
城市林業作為林業的一部分,由林業和園林融合而成,是建設、經營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業,重在發揮生態、社會功能,兼有經濟功能[4]。不僅從環境角度,解決城市化帶來的生態問題;也從景觀角度,解決城市的形象問題;還從社會角度,解決市民的精神需求問題。
2.2 國內研究
國內城市林業起步于城市化初期階段。城市化初期,致力于經濟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破壞。伴隨著氣候變化等城市生態問題,城市林業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具有自凈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運而生[5,6]。
1989年中國林科院開始研究城市林業,1992年召開首屆城市林業研討會[7]。1994年城市環境問題成為熱點,“城市森林分會”成立,推進相關理論研究[8]。我國主要對城市林業的概念、范圍、生態環境效益、建設發展對策等內容作出了研究[9]。研究成果顯示,城市林業是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的主要措施、增強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10]。
3 城市林業的成效
進入新世紀,城市林業逐漸興起,國家日益重視,林業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2002年,國家林業局提出“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林業發展指導思想[11]。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確定了林業在生態建設中的首要地位[12]。2004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將其從理論轉向實踐。2015年,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支持綠色城市、森林城市建設[11]。
城市林業研究成效主要集中在生態層面,缺乏對城市化率提高帶來城市林業需求與功能轉變的研究,不利于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城市林業與人的和諧共處。
4 城市林業的職能轉變
4.1 功能轉變
城市林業以保障城市生態環境為目的,同時為市民提供簡單社會性服務。但市民自身修養需求變強,對城市林業的社會功能需求日益突出[13]。因此,城市林業在規劃構建上,需要平衡生態與社會功能,大力發展城市生態公益林,維護和發展城市生態大系統,同時側重解決市民的實際需求,建設更有效的城市林業。
4.2 形式發展
城市林業以公共綠地為主體,對市民的服務類型單一。而市民生活方式轉向服務消費,對休閑、體育運動、旅游觀光等需求不斷增加,促使打破原類型體系,度假綠地、主題休閑綠地、綠道、農莊、濕地等形式不斷涌現,極大地推動了城市林業的發展[14]。形式上的發展,更好的體現了以人為本,從實際需求出發。
4.3 主體融合
城市林業作為城市建設方式之一,多為公益性質,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為配合滿足市民需求、社會參與以及政府發展,城市林業內容上,可以適當考慮經營性項目,吸引社會單位、個人、群體等資本投入,形成更為健康的城市林業發展結構。
5 城市林業的機遇與挑戰
在即將邁入高度城市化的新時期,城市林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順應實際需求、順應城市發展規律,面對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重新布局。
5.1 城鄉一體、量質同升
城市化發展推進,城市林業發展中心逐步由城區推向城郊結合部。城鄉一體化為城市林業發展提供巨大潛力。僅提升量能,難以發揮其應有效益,綜合考慮層次、體量、組合、縱向等因素,迅速提升整體綠量與景觀水平[8],充分發揮生態、景觀效益。
5.2 豐富形式、均衡發展
近年來,市民不斷追求精神幸福,國家順勢推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明確提出著力推進幸福產業,旅游產業被認定為幸福產業之首[15]。旅游業高速成長為城市林業發展提供了動力,也為城市林業轉型發展創造了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游、觀光休閑游、度假、親子游等,推動生態公園、農林等專類園、休閑度假區、親子園等形式發展,促使城市林業打破原有單一格局,向多元化發展均衡發展。endprint
5.3 引入資本、強化發展
城市林業生態化、公益化的性質決定主要依靠財政支出,每年大額的維護費用已成為巨大負擔。城市化率越高,投入額越高,僅靠政府投入遠不夠,需充分利用林業的經濟功能來籌措資金。發展經濟林、苗木、花卉等具有經濟功能的林業產業來帶動城市林業發展。引入合作模式,如“BOT”、“PPP”等,發展休閑類、體育類和生態觀光類項目,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盤活城市林業大棋。
5.4 社會參與、全民共建
城市林業建設與發展,與城市、市民休戚相關,既是城市的生態保障,也是城市對外窗口,既能改善生活環境,也是市民活動場所。在項目上,應鼓勵社會參與建設。上海規定在《上海綠化系統規劃》范圍內從事大型成林建設,且經過規劃批準的,可適度進行生態觀光旅游等項目的開發建設,鼓勵社會參與林業建設[6]。在經營管理上,建立系統管理體系,組織專業人員從事城市林業管理,健全法律法規,保護現有城市林業資源,降低對城市林業的損害。 建設及經營過程應考慮當地市民的意愿,形成共同認識,共同從城市林業獲得利益[8]。
6 小結與討論
城市林業作為新時代的產物,除了要學習吸收國外的先進思想與經驗,還必須與社會發展的步伐相一致,走出符合中國自身發展所需的道路。城市林業在中國因環境而發展興起,也應隨著城市化推進、社會變革,調整方向、轉變職能。在新時期,城市林業已不再單一側重生態功能,而是社會功能突顯,生態與社會功能共存平衡的構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D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1&sj=2015.
[2]羅 淳.中國“城市化”的認識重構與實踐再思[J].人口研究,2013,37(5):3~15
[3]劉德良,李吉躍,左家哺.美國城市林業概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6,19(3):1~65.
[4]田 琳.城市林業建設中的誤區和出路[C].//中國環境資源法學會.2004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重慶:中國環境資源法學會,2004:279~282.
[5]彭鎮華,郄光發.城市林業是林業建設的新方向[J].林業科學研究,2011,24(6):677~683.
[6]張春霞,蔡劍輝.城市化與城市林業的發展[J].城市林業,2001,7:5~48.
[7]孫 冰,粟 娟,謝左章.城市林業的研究現狀與前景[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7,21(2):83~88.
[8]吳澤民,王嘉楠.城市林業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2):7~9.
[9]蔡 浩,金志農.南昌市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林業發展協調性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4,12(6):135~139.
[10]費世民,徐 嘉,孟長來,等.城市森林的興起及概念[J].四川林業科技,2010,31(3) : 37~42.
[11]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項目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總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200~210.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R].北京:中共中央國務院,2003.
[13]陳 波,包志毅.城市林業——城市化影響下的新林業[J].世界林業研究,2005,18(1):8~32.
[14]譚三清.株洲市城市林業發展規劃研究[D].長沙:中南林學院,2004:3.
[15]徐金海,夏杰長.充分認知和實現旅游的幸福功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4-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