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昕 王慶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1月1日主持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也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這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抉擇和總體方針。深入理解這一科學論斷,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選擇
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其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關系由生產力水平決定,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適應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應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的基本矛盾作用下不斷前進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我們黨實行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進行所有制領域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摒棄單一公有制模式,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正是堅持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積極探索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各類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使一切促進生產力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827122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超過45%的利潤增長率,私營企業同時實現了11.7%的利潤增長率。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首次突破60萬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7.64%。這充分說明,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為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能。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的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就發達國家而言,其第一產業占國內總產值約2%;第二產業占比約23%,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業;第三產業占比約75%。而我國2017年的一二三產業占比分別為7.9%、40.5%、51.6%。在投資水平方面,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量僅為發達國家的20%—30%,西部地區的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更為薄弱。在消費能力方面,2016年人均居民消費為2506美元,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僅為美國的7%。此外,我國的現代化水平不高。在一份關于2013年世界現代化指數的研究中,通過綜合十項指標得分,瑞典為100,列第一;美國為97.3,列第六;中國僅為40.1,列第七十三。更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以巨大的能源和資源消耗,乃至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這種粗放型增長模式也是不可持續性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1日主持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從來沒有動搖。我國公有制經濟是長期以來在國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積累了大量財富,這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必須保管好、使用好、發展好,讓其不斷保值升值,決不能讓大量國有資產閑置了、流失了、浪費了。我們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管、懲治國有資產領域發生的腐敗現象,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同時,我們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可以說,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體現了黨的一貫立場。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諸如,整體經濟下行、國企結構亟須改革、創新能力不足,而民營經濟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瓶頸等問題。但這都是國民經濟發展至一定階段出現的正常現象,這些困難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需要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不能就此否認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要突破發展阻礙,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應主動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在新時代下實現新作為。
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國屬于中等收入國家,與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相距甚遠。在消費結構方面,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29.3%,這一數據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高,這說明我們仍需要將較多支出用于衣食等基本方面,而在文化、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比例還不高。并且,我國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較大,以2016年全國數據為例,東部地區人均GDP是中部地區的1.77倍、西部地區的1.85倍和東北地區的1.62倍,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72,省際之間人均GDP倍差的最高值為4。這樣的現實要求我們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推動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歷史經驗充分證明,國有經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是實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證。近年來,國有企業實力有了長足進步。1994年,國有企業500強一年的收入還不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2003—2017年,國有企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至50萬億元。2017年的世界500強企業有115家中國企業,僅次于美國的132家,其中48家中央企業的平均利潤為14.44億美元。2017年,國有企業總收入達52.2萬億元,利潤總額2.9萬億元,利潤增速達23.5%。國有企業在利稅方面為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國有企業利稅占國家財政收入的60%以上。國有企業在脫貧攻堅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國有經濟在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參與民生保障工作。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業對246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034個地方定點扶貧縣(鄉、村)進行了幫扶工作。2016年,中央企業扶貧支出27.18億元,較2015年增長一倍多,建設學校74所、醫院57家,解決當地就業7000人。
同時,以民營經濟為主要代表的非公有制經濟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截至2017年底,民營經濟占 GDP的比重超過六成,就業率占比超過八成,吸納了七成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上繳利稅超過一半。更重要的是,在新增就業量方面,民營經濟吸收了九成勞動力,為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營企業發展迅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效的經濟體制,這就要求將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動能充分釋放出來,通過公平競爭實現經濟發展,推進質量、效率與動力的變革。
一方面,公有制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的核心,公有制經濟絕大部分都集中于實體經濟領域。國有企業資金雄厚、技術相對領先,對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執行起重要推動作用,保障了國家對關鍵領域的控制力,有利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另一方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進一步釋放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們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使非公有制經濟在維護社會經濟穩定、促進就業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這必將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創新活力,使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可以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一大批具備各類技能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促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
此外,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既需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基礎研究作用,又要積極調動相關科研人員對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支持。在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既要發揮現代化大農業的優勢壯大集體經濟,又要保證農民財產權益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在推動全面開放方面,既要鼓勵國有企業走出去,又要保護外商合法權益,適度放寬準入條件,等等。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以及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從實踐中看,混合所有制在宏觀層面表現為二者互補,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激勵作用,在微觀層面體現了兩者的進一步融合。混合所有制使公司結構更加合理高效、有利于調動員工積極性。并且,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國企帶動上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例如,中國寶武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吸引包括本鋼等六家企業入股,新增資產10億元,同時支持員工持有本公司的股份,形成了國資、民資、外資和員工交叉持股的新局面。事實證明,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增強國有資本的自身功能,提高其競爭力,同時為各種所有制經濟提供便利,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有效地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艱辛探索中總結出的科學經驗。新時代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既要分清主次,又不能將兩者對立起來或進行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要在尊重歷史經驗并結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促進兩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實現兩者協同共進的局面。
新時代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一方面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為主進行轉變,進一步擴大國有資本的控制范圍,實現國有資本、集體資本以及私有資本交叉持股,提高配置效率,促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并增強國有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在嚴峻的世界經濟危機不利形勢下,我們仍能實現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正是因為我國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有效地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新常態下,我們要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及其抗風險能力,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奠定穩定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采取有效措施引導民營企業提升勞動者的主人翁意識,讓勞動者能夠更多地參與到企業決策和運行管理工作中,從而使廣大勞動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也是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保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下所采取的科學分配原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意味著政府可以更好地發揮二次調控職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為全體勞動者提供不斷改善的福利保障和不斷提升的收入水平。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狄英娜 李民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