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地處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中部,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幅員面積487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標準化牧業小區13個,10萬畝綠色水稻基地1個,現有無公害蔬菜基地23317公頃,水產品無公害基地35萬畝,認定無公害農產品35個,綠色食品12個,有機食品認證7個。各類合作社1800戶,全市糧食年產量達到19.39億斤,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示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吉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等多項榮譽稱號。2017年獲得農業部認定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
大安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四個最嚴”要求,扎實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增強了基地生產農戶、專業合作社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高了農業管理部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完善了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基本形成了“高度重視、監管有力、生產安全、消費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
大安市政府圍繞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的主要目標和核心工作,結合本地實際,乘勢而為,具體抓了以下11個方面工作。
1.政府重視,制度保障。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農業、畜牧、水利、發改、財政等部門負責人、各鄉(鎮)黨委書記、各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出臺了《大安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大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要點》《大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產地環境管理制度、生產過程管控制度、舉報獎勵懲戒制度及農產品產地準出、準入、誠信管理等制度。
2.列入政府績效考核,財政資金預算支持。在年初召開的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上,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在市級人民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中的比重5%不變。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全市“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社會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把農產品監管、檢測、執法等各項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市級財政預算,并逐年遞增。大安市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建設、“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及農產品質量檢測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就達到3000余萬元,增長幅度遠遠高于經常性財政增長幅度,為示范縣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3.強化部門監管責任,簽訂責任狀。市政府與各相關部門、各鄉鎮簽訂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全面落實“地方政府負總責,部門、鄉鎮政府各負其責,企業作為第一責任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4.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層層落實責任。大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市級有監管人員32人,鄉鎮級監管人員149人,村級協管人員223人。
5.加大宣傳力度,制定“紅黑榜”制度,增強消費者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為進一步增強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每年保證開展宣傳不少于5次,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不少于2000人次,分發各種技術資料不少于5000余份,宣傳重點開展了:(1)利用會議、培訓、執法宣傳、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對農業系統干部職工、企業、農戶開展多種方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工作。(2)利用電視、手機微信、新聞媒體對全社會進行宣傳,重點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進展情況、檢測結果、典型經驗等,進一步強化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黑榜”制度,對照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投入品監管、風險檢測等質量安全監測結果,制定“紅黑榜”名單,并通過大安市農網信息平臺,及時向外發布。
6.加強“三品一標”認證,狠抓品牌建設。大安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品牌建設和“三品一標”認證均得到了長足發展,既有數量的增長又有質量的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市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單位11個、品種23個、面積30.45萬畝;綠色食品6個、面積3萬畝,有機食品7個、面積4.8萬畝;10萬畝綠色水稻標準化基地,“三品一標”產品數量共36個,產地面積共48.25萬畝,“三品一標”農產品占全市農產品生產面積的30%。2017年,新申報認證無公害企業3個、產品14個、綠色食品6個、地理標識3個,認證面積26萬畝,到2018年“三品一標”產品數量共49個,產地面積共74.25萬畝;“三品一標”農產品占全市農產品生產面積的46%。
對有“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的企業優先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全市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和保護工作,獎勵補貼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取得突出成績和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各獎勵50萬元,地理標志獎勵10萬元。獲得吉林省著名商標、吉林省名牌產品各獎勵5萬元。對獲得有機食品認證,每個給予5萬元補貼;綠色食品認證,每個給予2萬元補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每個給予1萬元補貼。
7.整合“雙安”檢測資源,發揮“1+1大于 2”的優勢。2017年市政府將18個鄉鎮食品安全辦公室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進行整合,由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具體負責,及時將檢測結果報市場監督管理局和農業局,實現檢測數據共享。
8.定期開展檢測、執法人員的培訓工作,健全了市、鄉鎮、企業基地三級監測體系。每年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委派專業技術人員,不定期分別在全市18個鄉鎮農產品監管站進行現場指導培訓,加大對基層執法、檢測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的專業素質。
大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實驗室2015年底已經完成省級實驗室計量認證和機構考核,現已具備檢驗農產品、土壤、水三大類,68個檢測參數的能力,實驗室面積320平方米。實驗室有6個檢測功能房間,檢測區域環境符合檢測標準需要;現有儀器設備80臺套,具備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儀器設備;18個鄉鎮農產品監管站建立了農產品檢驗室,設備齊全,具備在鄉鎮農殘速測能力;企業基地建立農產品快速檢測室。
9.提高農產品監測水平,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安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試點批復后,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各鄉鎮檢測站實現農產品例行監測日常化。2017年定性檢測11760次、定量檢測70次。檢測中心從各鄉鎮蔬菜生產基地、市農貿市場、水果蔬菜批發等抽取農產品62批、共6258個樣品化驗,合格率為99.97%,并把每批樣品的檢測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并報送相關單位。
10.突出農獸藥、農業品監管整治重點。按照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要求,結合大安市實際,組織農業執法人員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設立了“農資監督舉報電話”,通過政府網站向社會公布。以打擊假劣種子、農藥等農資和禁限用農業投入品為重點,著重抓市場整頓、日常監管、質量抽檢和案件查處。2017年初以來,累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36次數,比2016年26次數多10次數,出動執法車輛80余臺次,出動執法人員360余人次,檢查種子經營門店100余家,農藥經營門店50余家,化肥經營門店40余家,立案查處經營假劣農資案件32起,有效保證了農資市場安全。2017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瘦肉精”專項檢查。出動執法人員25人次,發放宣傳材料50份,未發現違法案件。開展獸藥、飼料專項執法監督檢查。市獸藥飼料監察所組織執法人員,對全市范圍內的50家生產經營企業進行了檢查。共出動執法人員20人次,現場發放宣傳材料120份。檢查中沒有發現違法行為。開展飼料專項執法檢查4次,重點是飼料生產廠家、飼料經營單位和規模養殖場。
11.加強農副產品產地準出、準入監管。2017年納入省監管信息平臺管理的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4家,精心組織拉網式執法檢查,從源頭抓起,檢查生產、用藥和銷售記錄,規范生產經營戶守法行為,強化生產環節過程監管,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大檢查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進貨檢查驗收入制度和進銷臺賬建立情況,對未建立健全制度、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的2戶企業,下達了整改通知單,要求其必須限期整改到位。同時,進一步加強質量安全檢測與監督抽查工作,做好農超對接,確保檢測合格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市畜牧局組織執法人員開展生豬屠宰“掃雷”行動執法監督檢查。對生豬屠宰場實行24小時值班制,其他屠宰場實行24小時報檢制等措施,做到有報必到,有宰必檢,使屠宰檢疫率達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