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峰,黃海波,張穩,劉鴻燕,郁建生
(1.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國家工程中心;2.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大黃的藥用部分是其根及根莖,作為我國傳統中藥材之一,大黃的運用十分廣泛,根據大黃的性味歸經分析大黃在腸胃可以瀉下攻積,在心肝可以清熱解火,還能治療多種血熱瘀血癥,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都有大黃的記載。隨著現代研究發現,大黃不僅具有強烈的瀉下功能,同時具有保肝利膽、抑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調節免疫抗腫瘤等多種作用,可以運用于現代臨床的各個方面。
因為大黃作用顯著,用途廣泛,近年來栽培面積不斷擴大,根據古代文獻中種植大黃區域的分布與現代種植大黃分布進行比較,根據不同地區大黃有效成分的質量,判斷篩選優質大黃栽培區域,為區分大黃不同種質的分布區域展開初步研究。
大黃在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出現過記載,主要是介紹其療效功能:“下瘀血,血閉,寒熱……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吳普本草》中對大黃的產地,采收加工,植株形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大黃,一名黃良,一名火參,一名膚如……獲生蜀郡北部,或隴西。”根據吳普所述大黃的產地位于蜀郡,即現在四川阿壩州東南部及成都地區,隴西地區是指現在甘肅省附近的地區,具體指甘肅甘南、定西、寧夏地區,還包括青海貴德、尖扎、循化地區。我國古代并未有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的詳細區分,《吳普本草》中只是簡要的描述了大黃的產地的分布。魏晉南北朝梁代時期,《神農本草經》因戰亂關系及當時書籍傳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內容有了較大改變,陶弘景全面系統的整理補充的《神農本草經》,撰寫了《本草經集注》,這本書重視藥材產地、采集方法和加工炮制方法對藥物療效可能產生的影響,對大黃的產地也進行了補充。“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如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與《吳普本草》相比,《本草經集注》中提到了不同地區生產的大黃在藥性上有所差別的內容。益州北部汶山是指四川省阿壩州東南部,河西包括現在青海省和甘肅省交界處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再加上隴西地區和西山,大黃的產地有所擴大,資源分布更加廣闊,同時引起了當代學者對大黃產地與藥性之間的思考,并以“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為優質大黃的判斷標準。
隋唐時期中醫藥學術發展迅速,中藥方面的書籍出現的頻率大大增加,《千金翼方》鐘碩大黃的產地為“隴右道霍州、河西道涼州,劍南道茂州。”大黃的栽培去與南北朝時期沒有太大差別,公元六百五十九年撰寫的《新修本草》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每類藥物的性味,產地,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新修本草》中說大黃“幽,并以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涼州、西吳蜀地皆有。其莖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熱多食不利人,陶稱蜀地者不如隴西,誤矣。”該書認為大黃的種植產地向北,大黃的根莖越細,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黃藥性與蜀地不同,進一步提出不同產地的大黃藥性上存在差異的問題。陳藏器編寫的《本草拾遺》中明確提出了不同產地大黃的藥效差異,“用之當分別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牛舌片緊硬者;若取泄瀉峻快,推陳去熱,當取河西錦紋者。”根據用藥目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產地的藥物,說明了大黃在產地因素上存在的差異對藥性有所影響,明確不同產地大黃之間的功效差異。五代時期成書的《蜀本草》在藥品的性味、產地、形態等方面都增加了新的內容,《蜀本草》和《本草拾遺》原書已散佚,其內容可以從《證類本草》中看到。
宋代藥學發展蓬勃,嘉佑六年,蘇頌編寫的《圖經本草》中說“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陜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文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吐蕃大黃。”蘇頌認為蜀川的錦紋大黃最佳,其次是甘肅的吐蕃大黃,提出了不同產地大黃功效強度有所差異的觀念。
明代成書的《本草綱目》是我國醫藥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本草綱目》中說“因其似大黃,故謂之羊蹄大黃,實非一類,又一種酸模,乃山大黃也,狀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謂土大黃或指此,非羊蹄也。”《植物名實圖考》中繪制了三株大黃,其中大黃葉片形態有所差異,說明大黃有種類之間的差異,在《本草品匯精要》中首次記載了大黃可以人工種植的內容。到明清時期,醫藥類的書已經十分繁雜,對于大黃的記載也有區別,清代在藥學著作方面多是對以前的本草進行增改。
古代的藥物學研究因為資源不足、交通不利、鑒定技術落后等因素開展艱難,隨著時代的發展,鑒定技術分析技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黃的產地,運用也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古代的文獻可以為大黃的研究提供參考。在研究大黃的產地與大黃的功效有何不同時,想要了解大黃的習性產地,除了根據本草學的資料進行分析外,還要結合具體實際進行考察,才能得出最真實的答案。
大黃喜愛干燥涼爽的生活環境,喜歡光照、耐寒、不宜在溫度較高或潮濕的地方生長,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大黃都要在陽光充足的砂質壤土中種植。現代大黃為廖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和藥用大黃,我國的藥用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大多分布在西北及西南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寒山地地區,包括四川甘孜、理縣、阿壩;甘肅禮縣、天祝、碌曲;青海玉樹、貴德等縣和西藏昌都、那曲地區。我國野生的大黃資源日益減少,市場上用于制藥的大黃多為人工栽培的大黃,大黃在栽培過程中要求土層深厚,富有營養,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現在藥用植物,大黃,多分布于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貴州,云南的部分地區也種植有小部分大黃,四川和云南地區的大黃多為藥用大黃,藥用大黃生長于海拔較低的山地地區,可生于山地地區的林原、草坡。因為大黃在不同地區分布有不同品種,其植株外形性狀氣味都有差異,所以不同地區的大黃都根據地域特點起了不同的名字,從區分其產地與藥用方面的不同。甘肅有天水一帶的天水大黃,產于甘肅文縣的文縣大黃,產于甘肅清水地區的清水大黃,產于甘肅成縣的莊浪大黃。
甘肅省是大黃的原產地之一,從《吳普本草》開始就有大黃分布在甘肅省的記載,甘肅位于我國西北部,地處黃河上游,甘肅省位于陜西省的西方,四川省的北方,青海、新疆的東邊,包含的地域十分廣闊,地形也十分復雜,包含高原、山地、盆地等多種地形,位于我國陸上部分的中心。從不同地區的氣候分布分析,甘肅省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新藏高原三個區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受氣候因素的影響,甘肅省的自然地貌復雜,光照時間長,光照輻射強度大,年溫度變化小,晝夜溫差大具有漫長的冷季,具有明顯的高原氣候特色。許多不同形態的植物在這片區域的生長時,都會受到地形地勢變遷的影響,但經過長時間的適應后,也會形成抗旱、抗倒伏的能力,除了生長一些不常使用的中藥材,甘肅省的地理環境也十分符合大黃的生長需求,這味中藥的藥理特性和臨床治療在許多領域中都有應用,也是受到許多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人員青睞的藥材,所以大黃種植的最佳地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同時采摘的藥材和對藥材的加工處理過程都要在專業指導下不斷完善,要在特定的階段定時考察不同的外界因素對大黃資源分布情況的影響,結合這種調查結果向周邊區域拓展,猜想是否能發掘出更加廣闊的種植地,以解決資源地匱乏的問題,道地藥材的研究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才最終確定出雛形的,在各種藥典和關于本草的記載中,都有對大黃性味歸經詳盡的描述,但是記載人工栽培品的言論卻沒有多少,而且也沒有涉及到野生品的形成問題,這更加凸顯出甘肅省的大黃資源是十分寶貴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要追求大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使其在不受到破壞的情況下得到有效利用。但近年來,商業貿易下的經濟形態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中藥制品和中成藥的價格在不斷上漲,人們對于中醫養生的意識變得更強,這也導致了大黃的過度采摘,其分布地區與儲備量較以前都有所下降,而且因為大黃適合生長氣候的影響,野生大黃在海拔較高、氣候寒冷的地區生長緩慢,種群更新慢,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甘肅省野生大黃的數量在不斷減少。
從現有資源分布找到藥用植物新資源,通過研究本草文獻中的要用大黃資源分布與現代科研資料中藥用大黃的分布區域,可以從中發現藥用植物新資源,本草文獻中包含了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珍貴思路,通過研讀本草文獻,尋找其現代利用的價值,將其運用于實踐中。例如近年來非常有名的青蒿素,青蒿治療瘧疾的效果可以從《肘后備急方》中得到線索。《肘后備急方》中曾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大黃的分布范圍廣,生長環境的類型較多,分布區域的不同,大黃中的有效藥理成分也有所差異,針對不同產地,探求不同種質的大黃資源分布。在探索資源分布的同時構建大黃的種質資料庫,種質是指在植物中由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常存在于特定品種之中,如道地藥材。種質資源是進行中醫藥研究的物質基礎,對種質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能夠有效發展傳統中醫藥,古人根據當時的科學理論基礎已經對植物的種質進行了一定的區分,現代生物技術高度發展,對于種質資源能有更詳細的研究,關于傳統中醫藥的發展,種質資源的研究在其中必不可少,中藥發展的進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種質資源研究的深度。
研究大黃資源分布能夠有效保護野生資源,藥用植物在我國的運用十分頻繁,古代醫生以中藥材治病,現代中醫藥行業也在持續發展,醫院、藥房、藥廠各個地方都有大量的需求,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很多珍貴的中藥材幾乎滅絕,野生的大黃資源已經逐步減少,我國在保護野生藥物資源方面沒有強而有力的措施,為了提高大黃在藥用方面的研究價值,實現要用植物大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野生大黃資源,了解要用植物大黃的資源分布去開展保護過程必須的一步。根據大黃資源分布特點,結合當地特有氣候、土質等因素,運用先進的生物技術手段,了解大黃生長所需的環境,為人工種植大黃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大黃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從古代大夫到現代醫生都對大黃的臨床應用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根據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大黃藥效各有偏差,不同的生長環境可能影響大黃中的藥理成分,通過了解藥用植物大黃的資源分布,了解各產區栽培大黃的差別,提高優質的大黃生產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環境,促進大黃栽培種植的發展。
[1]莊江能.大黃的主要成分及其臨床藥理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2009,11(05).
[2]吳普(魏).中醫古籍整理叢書;吳普本草[M].尚志鈞,尤榮輯,郝學軍等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3]陶弘景(梁).中醫古籍整理叢書;本草經集注[M].尚志鈞,尚元勝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