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趙 晶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91)
茶葉市場的安全監管
張 欣,趙 晶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91)
我國茶葉產業一直以來都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無論是內銷還是外銷,茶葉市場均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作為茶葉的主要生產國家之一,該產業也始終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監管。在當前我國各產業轉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茶葉產業也在進行升級,使得茶葉市場能夠充分滿足消費者更高要求、更多元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要確保茶葉市場達到質量要求,對其進行安全監管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對此,本文先從茶葉及其質量要求出發,具體探討當前影響茶葉市場質量安全的因素,進而針對其安全監管問題,提出相應的安全監管完善措施。
茶葉市場;質量;安全監管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的傳統,茶葉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茶葉作為重要的原料,其品質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市場價格,也關乎茶葉是否能夠遠銷海外。因此,發展茶葉產業,對其進行市場的安全監管意義重大。就茶葉質量及安全問題,目前我國已經有一些相應的質量安全標準及管控方法,效果也較為明顯,本文從茶葉及其質量要求展開探討和分析。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茶葉市場都相當廣闊,茶葉產業發展及利益空間也非常大,在現當代社會背景以及整個市場背景下,為了保持并發揚這一優勢,首先應當從茶葉本身以及其質量安全入手。
我國茶葉的品種繁多,并且產茶省市在不同的地理自然環境作用下茶葉的種類各有不同,茶葉中也不乏享譽國內外的名茶,諸如龍井、祁門紅茶、茯苓、鐵觀音等等,這些茶葉生產工藝、流程等差異明顯,最終呈現出的色、香、味等均各具特色,且飲用所產生的功效也不盡相同。如若將茶葉進行分類,依據不同的標準,其分類結果也不同。依照農業部對茶葉質量安全分類的標準,從茶葉的生產地、生產流程等,則可分為有機茶、綠色食品茶以及無公害茶。
所謂有機茶主要是指,該類茶葉的生產地沒有任何污染,且是按照“有機農業”標準生產的鮮葉,沒有非天然的添加劑,經過相關機構檢驗認證的茶葉。綠色食品茶則是指,在標準化加工方式下產出的健康無污染的得到相關機構認證的茶,該類茶依據標準具體分為A級茶和AA級茶。在A級茶當中,其滿足NY/T391-2000的要求,同時其添加的化學原料是在標準限定范圍內的。而AA級茶則是在NY/T391-2000的基礎上,無食品添加劑并且使用的肥料不是化學合成,在成長過程中不使用農藥,該類茶葉的生產以有機農業產出模式為主。無公害茶葉則是指茶葉生產工藝流程均在標準范圍內,并且茶葉的各項安全指標依據銷往地的不同均可符合標準,從大的方向來看,無公害茶葉是所有達到國家有關食品需求規定的總稱。
我國針對茶葉生產及質量安全,都有相應的標準和規定。就茶葉的質量安全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方面是茶葉本身以及生產的基礎質量,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飲茶過程中是否存在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有害成分所占比例等。在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中,首先茶葉應當呈現出其相應的基本性能如色澤、香味、重量等,同時也應當包括一些運輸加工的標志;其次,則是茶葉當中含有的不健康成分或因素,如化學殘留物等應當在質量安全允許的范圍內。為達到茶葉質量安全要求,茶葉從茶樹的種植、摘葉、運輸一直到購買者的手中,每個環節都需確保茶葉質量及安全。例如,茶樹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控制農藥殘留,在加工環節確保加工環境的衛生,降低茶葉加工中有害物質的產生,在儲存茶葉時則確保環境的干燥以免滋生霉菌。
總之,茶葉的生產加工是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極為重要的部分。而茶葉流通到市場當中,進行相應的安全監管則是把握茶葉市場供應的重點,相關政府部門或機關對茶葉進行質量安全監管,一方面是對茶葉市場的良好發展進行相應的管控,另一方面也是對消費者茶葉需求及利益的保障。
茶葉產業創造的利益非常大,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茶葉供應鏈條上的各生產經營者可能會不斷致力于茶葉質量、茶葉營銷策略等方面的提升,但同時也可能存在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不良競爭等情況。因此,為保障茶葉市場的良好發展,目前茶葉市場要求有相應的安全監管體系,該體系能夠有效實現茶葉市場的管控,但同時安全監管也面臨和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關于茶葉市場安全監管及其中的問題,具體分析以下。
由于茶葉產業供應鏈上,生產經營者眾多,茶葉的品種也非常多,茶葉的整個生產經營實際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持、先進的管理手段等,才能夠滿足行業標準以及消費者基本需求。除此之外,茶葉市場還需要安全監管,形成市場約束控制其良性發展。當下我國針對茶葉市場的安全監管,具體如下:一是將《食品安全法》、《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應用到茶葉市場的質量安全監管當中,為茶葉市場安全監管提供法律、文件支持和依據;二是明確茶葉市場當中茶葉生產經營資格的條件、生產經營許可辦理程序和要求等,例如茶葉生產經營具有科學合理的加工設備、工藝流程、廢棄物處理設備等,以及具備食品相關該法律法規等的條件,以實現生產經營開始環節的安全監管;三是針對茶葉生產經營過程展開日常的巡查監管,如在信息系統當中查看生產經營者是否進行身份的注冊,現場查看生產經營者的經營證件、查看茶葉的種類品質以及生產加工的環境等,并做好相應的安全監管記錄;四是相關部門及機關就茶葉市場當中的茶葉安全質量進行抽樣檢查,例如通過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茶葉市場上的茶葉進行質量品質抽檢,抽檢嚴格依照抽樣、取樣、封樣、檢驗等流程,并且每一環節均有記錄,最終呈現《檢驗報告》送至被抽檢生產經營者手中。抽檢中出現的不合格茶葉,生產經營者則立即采取行動控制茶葉的流通或者暫停生產經營,如若不合格茶葉仍流入市場,則相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給予生產經營者相應的處罰。而抽檢茶葉的具體項目包括茶葉名稱、規格、生產日期或批號、商標等等。
在以上茶葉市場安全監管之下,我國茶葉市場環境相對而言比較健康,但是依據調查及相關新聞報道,茶葉市場仍然存在一些質量安全不合格等影響較大的事件。究其原因,從茶葉市場安全監管部門的層面分析,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2.2.1 茶葉市場安全監管鏈條漏洞明顯
茶葉從農民種植到生產加工到市場銷售,是典型的貫穿整個食品產業鏈條的商品。而對茶葉進行安全監管,依據茶葉生產、加工等環節,主要是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在監管方面,媒體、消費者甚至政府、有關部門都會慣性地認為,市場僅作為消費環節,因此茶葉市場的安全監管理應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但實際上在茶葉市場這一消費環節之前存在的問題,往往會在消費環節暴露,這給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帶來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整個茶葉市場的監管漏洞則顯得十分明顯,并且也容易發生監管失位的情況。
2.2.2 監管部門之間存在協調問題
在對茶葉市場進行安全監管的過程當中,各相關政府部門或機關等均有參與其中,但是在茶葉質量安全方面,如對茶葉的化學農藥殘留、對茶葉中重金屬含量、微生物殘留等的檢測力度,打擊茶葉違法競爭、銷售等力量,實際上還存在欠缺。茶葉質量檢測、安全監管等被壓縮至底層機構,監管中出現問題卻無法反饋至上級進行政策的調整,無法形成合理的溝通渠道。如此一來,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能力有限,最終呈現的對茶葉市場監管力度則遠遠不如預期,由此茶葉市場則很可能發生質量問題等事件。
2.2.3 茶葉市場監管效率不足問題
雖然針對茶葉市場的安全監管,相關部門有監管法律法規、日常監管細則等相關依據,但是從監管的實際方式和模式來看,其方式手段存在的問題比較明顯,例如現場查看比較粗略,茶葉質量安全的口頭宣講不夠深入等,整體而言在日常巡查這一環節茶葉生產經營監管則被忽視非常精、細,監管的效率則有待考量,如此也容易發生茶葉質量安全不過關的情況。另外,在茶葉抽檢方面,也存在由于程序較為繁雜、抽檢指標繁多而面臨檢測效果及效率不足的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和探討,茶葉市場的安全監管需要依靠相關部門、機關、生產經營者等各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加強安全監管,促使茶葉市場健康良好發展,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對此,下面筆者提出加強和完善茶葉市場安全監管的幾點思考對策。
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出發加強和完善茶葉市場安全監管,具體以茶葉生產經營者主體為切入點,明確其責任,以法律法規形成相應的約束。例如,在茶葉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規定茶葉生產、加工當中添加劑、原料等的范圍、標準,嚴格規范茶葉的標簽標識,如準確標注茶葉的執行標準、質量等級,不準確標注茶葉生產日期、茶葉原料種植地等。對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宣傳或開展《食品安全法》、《商標法》等的培訓,以增強其法律法規及茶葉生產經營責任意識。
同時,為確保茶葉生產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法律法規等進行生產,還有必要建立和健全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將所有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列入該體系當中,做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由此,逐步加強對茶葉市場的安全監管。
就當前監管部門對茶葉市場監管力度、協調以及效率上的不足,則應當在監管工作方面進行強化,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可從以下幾點進行茶葉市場安全監管:(1)進一步明確監管任務:不同級別監管部門、監管部門上下級等各自的責任、工作進行明確,實現就茶葉市場中突出問題的反饋以及監管工作的落實;(2)加強各部門的監管合力:除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針對茶葉市場的監管,還可協調其他部門實施監管,如農業部門、食品檢驗檢疫部門等相互合力,農業部門可具體就茶葉種植中農藥使用問題進行監管,食品檢驗檢疫部門可對茶葉中的有害成分進行監管等,總之各部門通力合作相互協調,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茶葉市場安全監管的壓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監管的效率。
針對茶葉市場中茶葉質量安全較為突出的問題,相關部門及機關可開展專項治理行動,該專項治理行動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對茶葉生產、加工環節的專項治理,二是對茶葉市場交易的專項治理。首先,茶葉生產、加工環節的專項治理,可以就生產、加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曬茶、加糖、落地等情況,以宣教或培訓的方式開展治理,若仍然存在生產、加工不規范等情況,則予以相應的處罰等。由此,可達到促進生產經營主體嚴格按照工藝流程生產,摒棄茶葉加工陋習的目的,最終提升茶葉質量,確保茶葉流入市場的質量及安全。
其次,茶葉市場交易的專項治理,主要以各交易市場、經銷門店、超市等為主要的治理對象,檢查茶葉經營者主體資格、落實進貨查驗、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產品檢驗報告等情況,督促茶葉經營者自覺落實各項自律制度,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嚴格把好茶葉的進貨關、銷售關和退市關,切實防止不合格茶葉流向市場,做到源頭可控、去向可查、問題可溯、責任可追,確保上市茶葉安全。
綜上所述,茶葉屬于日常消費品,其質量安全無論是對消費者而言還是對茶葉產業發展而言均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對茶葉市場進行安全監管的意義重大,希望以上關于茶葉市場安全監管的探討能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劉新,張穎彬,潘蓉等.我國茶葉加工過程的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4(2):16-19.
[2]江然.茶葉市場中農藥殘留問題分析[J].蠶桑茶葉通訊,2014(2):29-32.
[3]郭燕茹.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現狀、問題及保障體系構建[J].林業經濟,2014(7):98-101.
[4]葉小輝,高香鳳,江鈴等.福建省茶葉質量安全發展現狀、問題及保障體系構建[J].福建茶葉,2016(12):3-4.
[5]陳堯榮,張燕.福安市茶葉質量安全現狀與監管措施[J].福建農業科技,2016(Z1):94-97.
[6]霍紅,段鐵箭.基于供應鏈視角的茶葉質量安全問題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3):125-127.
[7]李越,陳喻偉.基于農殘標準立法的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分析[J].中國茶葉加工,2015(5):69-72.
張 欣(1981-),男,河北邢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執法安全問題及法律法規。趙 晶(1991-),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治安,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