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琴 元 登 烏蘭其其格 馬十月 娜仁圖雅 包格日勒 寶 山
(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65)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和類脂的總稱。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一般說來,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而膽固醇則主要用于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血脂異常是機體內一種或幾種脂類代謝失常。蒙醫將其歸為“不消化癥”范疇的“精華不消化病”。食物進胃后經磨碎、腐熟、分解成精華與糟粕,進而生化為七素與三穢,在此過程中如受到某種因素之影響,消化功能減退,食物壅滯于胃內,不能分解成精華與糟粕。在糟粕不消化階段,如得不到有效治療,進而在肝臟中進行的血液之運化和七素之間相互作用及精華與糟粕的分解吸收等一系列有規律的生化過程中均產生不同程度的不消化病變,稱為“精華不消化病”。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這些“斑塊”增多、增大,逐漸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血流被中斷。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薩病,中醫學稱為中風,西醫學稱為腦瘁中。
蒙醫針刺療法(亦稱蒙醫穿刺療法),是以蒙醫三根七素、臟腑學說為理論基礎,整體觀為指導。國內外關于針刺治療薩病的研究報道較多,歸納起來針刺主要通過四個方面達到對薩病的治愈,即改善腦血流、興奮中樞、生化指標的改善和神經元細胞的保護。在蒙醫領域內,利用針刺療法治療薩病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烏蘭等[1]用蒙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薩病恢復期明顯優于單純康復治療。包淑芝等[2]采用蒙藥配合針灸的方法對薩病患者進行治療其結果證實藥物配合針灸治療效應由于單純的內服藥治療。玉蘭和阿古拉[3]對薩病患者進行蒙醫針灸治療和常規治療比較研究,發現蒙醫針灸治療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效果。敖其爾等[4]采用非隨機平行對照的方法觀察蒙藥結合針刺治療薩病的臨床療效研究中,進行其蒙藥結合針刺治療組和單純蒙藥治療對比研究結果證實蒙藥結合針刺治療薩病療效顯著,總療效優于單純蒙藥治療。
針刺是通過影響血液中的血脂水平進而改善腦血流從而達到治愈薩病的一種傳統非藥物療法。國內外眾多學者通過研究證實針刺能夠有效治療血脂異常,從而治愈薩病,本文主要通過針刺改善血液內生化指標等方面治療薩病進行概述其研究進展。
1.1 血脂變化指標 針刺能夠降低薩病患者血液中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Lakkana & Sanguansak[5]研究針刺對泰國薩病患者血脂變化情況時發現,通過體針和針刺豐隆穴位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患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顯著降低,從而證實針刺能夠對血脂異常患者血脂水平調節產生積極的影響。張海龍等[6]采用分期辨證取穴針刺法對缺血性中風患者治療作用及血脂影響的研究時指出,總288例缺血性中風患者,146例運用分期辨證取穴針刺法治療和142例運用常規針刺法治療,結果顯示分期辨證取穴針刺法可顯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韓雪梅等[7]探討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時發現,針刺能夠使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明顯降低。針刺療法能夠明顯改變腦血管病恢復期血脂水平的變化已在其它醫學領域得到較好的證實。
1.2 血液流變量 血液流變學包括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等指標。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變化,而帶來的血液流動性、凝滯性和血液黏度的變化。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在外力的作用下,在血管內流動,并隨著血管性狀及血液成分的變化而變化,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當血液黏度變大時,血液流動性就變差,也就最容易發生腦血栓性疾病。反之,黏度較小,流動性較好。針刺不同穴位能夠明顯改變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情況,從而能夠有效改善薩病的病情狀況。張建輝[8]研究頭針對陰虛風動型中風患者肢體功能及血脂、血液流變學影響時發現,頭針相對于體針更能有效的改善中風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情況,對中風能達到較好的治愈效果。張紅星[9]探討頭針治療中風病的作用機制時指出經治療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及載脂蛋白水平有明顯改善,從而認為針刺可以通過調整血液流變性及血脂代謝而達到治療目的。韓雪梅等[7]探討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時證實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針刺調節可顯著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狀態。何揚子[10]等觀察不同留針時間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探索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時效關系時發現針刺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和纖維蛋白原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基本都降低,證實改善血液流變學是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機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時效關系。針刺能夠改善薩病患者血液流變量在丁建江[11]、魏巍[12]、袁軍等[13]的研究中也有相應的科學論證。
周恩華等[14]比較不同穴位對中風病恢復期患者血脂的影響時指出60例中風病患者(伴高血脂癥43例)隨機分成兩組,在中西醫藥治療的基礎上,分別采用陰經為主和陽經為主的針灸療法。A組取穴: 極泉、通里、內關、三陰交、涌泉、人中、環跳、絕骨、委中均為患側,足三里為雙側。B組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解溪、昆侖、地倉、頰車、內庭、太沖均為患側,足三里雙側。結果顯示A、B兩組對異常血脂的調節有良好作用(P<0.01),A組對血脂的調節作用優于B組(P<0.05)。關于針刺能夠有效改善腦中風患者血脂水平的研究還見于許玉民等[15]針刺對缺血性中風血脂變化的觀察中指出針刺肝膽經的穴位可降低血脂;通過針刺陽經穴可以調節胃腸功能,而使降低血脂水平。全曉琴[16]在不同穴位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血脂影響分析中指出,陰經為主的針灸療法,可顯著改善血脂水平。Xue et al.[17]通過實驗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穴和曲池穴點會增強PI3K/Akt信號通路在缺血性中風后的神經保護作用。然而,Zhang et al.[18]研究發現針刺百會穴點及相關聯的穴位能很好的改善缺血性薩病病情。Leem[19]則指出取主穴人中、內關和三陰交,輔穴百會、足三里,豐隆、太沖、尺澤、風池和血海穴位能夠有效的緩解薩病病情,在康復期內能治愈薩病。徐福等[20]將160例高脂血癥患者隨機分入4組穴位組合,擬制并篩選出降脂療效佳、重復性好的穴位組合。結果發現豐隆+三陰交組降膽固醇療效最佳,足三里十三陰交組降甘油三酯療效較佳。
血脂異常是誘發薩病的關鍵因素,本文關于針刺對薩病中血脂水平影響動態進行概述,總結了針刺在影響血脂中生化指標變化情況,血液劉變量和針刺特定穴位對血脂影響的研究概況。其目的是為針刺等非藥物療法治愈薩病體系的形成提供理論基礎。
[1]烏蘭, 姚哈斯. 蒙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薩病(中風)恢復期60例療效觀察[J]. 世界中醫藥, 2010, 5: 342-343.
[2]包淑芝, 雙梅. 蒙藥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64例[J].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2007, 5: 6.
[3]玉蘭, 阿古拉. 蒙醫治療薩病135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2012, 1: 14-16.
[4]敖其爾, 特木其樂. 蒙藥結合針刺治療“薩病”后遺癥的療效分析[J].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2014, 1: 13-14.
[5]Lakkana R., Sanguansak 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body acupoints and Fenglong for regulating serum lipids in dyslipidemic patients in Thailand [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2014, 20(1): 26-31.
[6]張海龍, 張俊英, 袁艷峰. 分期辨證取穴針刺法對缺血性中風患者治療作用及血脂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 2008, 17(6): 746-748.
[7]韓雪梅, 夏寶林, 李科全. 針刺調節缺血性中風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14):116-117.
[8]張建輝. 頭針對陰虛風動型中風患者肢體功能及血脂、血液流變學影響的臨床研究[D]. 遼寧中醫藥大學, 2007, pp1-34.
[9]張紅星. 頭針對中風病患者血液流變性、血脂、載脂蛋白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 2003, 12(5): 409-410.
[10]何揚子,韓冰,鄭仕富,等.不同留針時間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針刺研究,2007,05.
[11]丁建江.針刺推拿功能鍛煉治療中風恢復期臨床觀察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D].湖北中醫學院, 碩士論文, 2008, pp1-33.
[12]魏巍.血液流變學異常偏頭痛應用辨證分型針刺治療臨床觀察162例[J]. 中國國醫藥指南, 2010, 14
[13]袁軍,房家毅,李梅,等. 辨證分型針刺治療血液流變學異常偏頭痛162例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 2004, 05
[14]周恩華, 鄧柏穎, 李揚帆, 等. 不同穴位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血脂影響的觀察[J]. 遼寧中醫雜志, 2005, 32(6): 584.
[15] 許玉民. 針刺對缺血性中風血脂變化的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1992, 2:13.
[16] 全曉琴. 不同穴位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血脂影響分析[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 8(14): 51.
[17] Xue X.H., You Y.M., Tao J.,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at points of Zusanli and Quchi exerts anti-apoptotic effect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4, 558: 14-19.
[18] Zhang S.A., Li G.L., Xu X.W., et al. Acupuncture to point Baihui prevents ischemia-induced functional impairment of cortical GABAergic neurons [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1, 307(1-2): 139-143.
[19] Leem J. Is acupuncture effective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ischemic stroke [J].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2015, 4(3): 185-188.
[20] 徐福, 宣麗華, 張舒雁, 等. 針刺不同穴位組合降低血脂的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9, 3:557-559.